宁波,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城市。
这个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家底很薄”的城市,似乎在转瞬之间就完成了城市实力的“破茧成蝶”。
统计数据显示,在2002年,宁波人均 G DP就突破
了3000美元大关。去年,全市实现 GDP1769.9亿元,增长15.3%;地方财政收入139.4亿元,增长32.4%。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77元,增长10.1%。各项经济指标在中国经济竞争最为激烈的“长三角”地区均居前列。
而制造业的强悍崛起,是驱动宁波城市实力如此快速提升的最重要的“引擎”。
宁波的底气
宁波认为,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业的竞争。当前的经济水平之下,城市要发展、居民要富裕,出路在制造业,源泉在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是一个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而置身宁波,“宁波制造”的超强实力,确实震撼人心。
数据显示,去年宁波工业增加值为9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工业增加值占 G DP的比重达51.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27.4亿元,工业销售产值258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1%、29.4%。全年实现工业利税总额318.47亿元,增长19.4%,其中利润189.18亿元,增长23.3%。
数据勾勒出的“宁波制造”的当下面目,只是“冰山之一角”,并不能完全代表“宁波制造”的真正实力。溢出数字的边界,在临港工业、传统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三大支柱”支撑下的“宁波制造”有着令人瞠目的雄厚底气。
穿行于宁波港,在逶迤的海岸线上,崛起的是“宁波制造”的滩头阵地———百里临港工业带。在这个依托大吞大吐的深水良港北仑港的工业带上,已经形成强大的石化、能源、造纸、钢铁、汽车等制造业基地。去年,这一区域共有40个千万美元以上项目落户,如今则有100多个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投产,临港大工业进入开工投产的高峰期。宁波预计,到2007年,临港型工业年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占至全市工业产值的25%。
服装纺织、日用家电、金属制品等传统制造业是“宁波制造”的主体,目前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5%。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这一领域,宁波共有99种工业产品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列入全国同行同类产品产销前10位的企业共有160家,产品有206种,强大的竞争力不言自明。
高新技术产业也正在成为“宁波制造”的实实在在的重要一翼。近几年,宁波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35%以上的速度迅速发展,引进和开发各类高新技术产业项目1500项。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580亿元,是1998年的3.9倍,占工业总产值的30%。而宁波的发展目标是,到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要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5%,并建成100家市级重点研发机构、50家省级研发机构、1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使全市高新技术产品总数的3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浙江省的技术创新基地。
更让人吃惊的是,“宁波制造”拥有的不仅仅是规模优势,在经济效益上也表现抢眼。宁波市统计局刚刚完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比较研究”显示,宁波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的经济效益,在“长三角”位列三甲,其中多个产业还居于首位。
正因为有着如此雄厚的制造业底气,宁波对城市未来的勾勒气魄非凡。它的目标是:进一步确立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经济总量力争进入全国城市前10位。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到2007年达到2500亿元,人均达到5500美元。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成为全国港口型物流枢纽。
宁波的手笔
审视“宁波制造”的强悍崛起,高投入的大项目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宁波市经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宁波在发展制造业的时候,比较注重龙头项目、大项目的引入。一方面,大项目大投入必然带来大产出,经测算,这几年宁波工业投资回报率在8%左右;另一方面,通过龙头项目,还可以延伸产业链,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迅速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宁波确定的发展主导产业中,几乎每一个的发展轨迹都是在一个或几个大项目的带动之下迅速发展起来的。
石化是宁波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它的发展主要是依托镇海炼化。宁波在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通过镇海炼化炼油扩建工程,形成1600万吨原油加工综合能力,进而建成中国最大的原油加工基地。而随着镇海炼化的发展,在北仑港区域内,一个总用地15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50亿美元的石化工业区和大榭化工区也已经启动。宁波将因此拥有完整的石化产业链,预计到2007年,宁波化工产业年产值将超过500亿元。
钢铁产业的构建中,由上海宝钢集团等投资的宝新不锈钢项目是绝对的主力军。总投资近6亿美元的一、二、三期工程已经投产,冷轧不锈钢薄板加工能力已达到16万吨。未来五年,这个项目还将投资10亿美元,使不锈钢的年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年销售收入80亿元到100亿元,单厂规模名列世界第一。
随着今年6月宁波中华纸业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白板纸项目在北仑投产,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工业用纸生产基地将在宁波崛起……
充分体会到大项目巨大威力的宁波,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将进一步强化对大项目的引进和培育。
记者了解到,目前被宁波称为“十大百亿项目”的超级方阵,已全面进入建设阶段。这些涉及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领域的大项目,大多数将在今后五年内建成,每个项目总投资均在百亿元上下,大部分项目已经国家批准建设,有的正在前期准备。
宁波市经委有关负责人说:“这些项目的建设,关系到宁波今后长远发展,是宁波打造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中之重。随着大项目的陆续投产,宁波经济实力潜能将逐步释放,预计两至三年后的全市经济规模将再上一个台阶。”
宁波的智慧
如果说,纷至沓来的大项目,让我们看到的是“宁波制造”气势如虹的大手笔的话,那么,宁波为“宁波制造”提供的其他城市无法具备的优越的生长“土壤”———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则让我们感受到了宁波的智慧。
据宁波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周昌林博士介绍,目前在宁波的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占70%,国有约占18%,外资约占12%。这种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彻底扫清了企业发展过程中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企业的内生力强,市场化程度高,决策自由度大。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十的宁波,结构竞争力排名却是全国第一。
而在混合经济发展中,宁波市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宁波市政府就着力推行乡镇企业改造,这比“苏南”起码早了5年。从1996年起,政府又推动了大型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转制,通过彻底的产权改造,完成职工身份的置换,至今改造面超过99%。
正是这种先行一步,使得“国企改革、鼓励发展民营经济”这些如今依然让许多城市备感困扰的问题,在宁波早就不复存在了。而过早地甩掉体制负累的“宁波制造”自然可以畅快地轻装前行。
与此同时,面对民间资本的蓬勃发展,宁波市政府又因势利导地“扶大放小”,将民营资本导入良性发展轨道。
所谓“扶大”,就是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鼓励和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兼并。雅戈尔、吉利、波导、三星奥克斯等一大批“宁波制造”主力军的崛起正得益于此。
而“放小”就是放手让小企业自主发展,使其拥有宽松的环境。宁波认为,发展制造业,既要靠大企业大集团,又要靠千家万户。没有前者,竞争就没有实力;没有后者,发展就没有活力。
中小企业多,已成为宁波工业的显著特色。据统计,宁波中小企业多达8万多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170多万个就业岗位,成为宁波富民强市的重要力量。而且它们在宁波的服装、塑料、铝制品、轴承、模具、文具等诸多制造行业也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正是这一批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美的企业,构成了宁波工业经济的内在活力。”宁波太平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车小方说。 本报记者段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