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工棚含泪记录民工生活的早报记者:关注民工是我们的责任
他们背着铺盖卷,走进陌生的城市,他们用坚实的双臂,在工地上挥汗,托起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鲁迅先生曾用“大痛苦”和“大飞扬”描绘自己的心境,在外漂泊的他们一年到头付出体力的“大痛苦”;当把血汗钱捧到媳妇和儿子面前时,他们享受着片刻的“大飞扬”。他们,就是民工兄弟,一个生活得单纯、艰难又富有力量的群体。
一周前,我第一次住进民工宿舍,第一次与他们同吃共住。此后的一周,民工兄弟让我一次次感动。身患感冒的王克祥睡在潮湿的地下室,仍笑着说出“出来闯就不怕累”时,我被一种生命的坚强感动着;18岁的赵梅匆匆跑出培训学校,甩下一句“我得赶回市场帮家人收拾馒头摊”时,我被一种生活的希望感动着;“出门在外最挂念的就是孩子”,当胡中友和工友们聊起家人时,我被一股乡愁感动着。
“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在这组关于民工的报道过程中,记者曾收到这样一条短信。但很久以来,民工兄弟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盲点”,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民工和市民也缺少一种平等的“互视”。走进这个群体,我们想真实地记录他们的生活原生态,努力想使民工、市民和这个城市间形成某种形式的对话。几天来,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很多人的鼓励,早报的热线手机也成为一个沟通的平台。当我和同事翻看一个个短信时,我们都眼含热泪。关注民生,关注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是我们的态度。在这条路上,我们会不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