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宣布,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要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自2004年5月1日起,包括市博物馆在内的我市10处公共文化展馆也将实行针对未成年人集体的免费开放政策。一时间公益性文化场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成为悬挂于各大城市文化展馆
门前的通用标识。 这一行政指令性策略,凸显了政府及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注度,并由此进一步明晰和体现了城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属性,称得上是一件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好事。然而好事的实施,绝非悬挂一幅“免费开放”的牌匾,限定一个“具体开放的范围”那样简单。
实际早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相关通知下发之前,浙江省和上海市的部分文化场馆针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决定就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杭州市的所有博物馆从今年的1月1日起就开始实行几乎没有任何限定的免费开放。而令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始料未及的是,“免费开放”之后,并非所有的展馆都取得了预期的实效,部分展馆依旧是门庭冷落,少人问津。免费开放之后,公益性文化设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由此显现出来,即:如何发掘设施自身的吸引力,以充分发挥其针对未成年人的服务功能?
青岛市博物馆日前主动出击,明确提出要将展馆举办的展览活动与学校素质教育相对接。他们特别改编了一套易于为青少年接受的馆藏陈列解说词,并具体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筹划了一系列与之相符的展览,其中包括第二届青岛学生动漫节。利用设施优势,以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切实地拓展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服务内容,青岛博物馆的做法可以看作是公益性文化设施转变观念、主动树立服务未成年人意识的一次有益尝试。毕竟,“免费开放”在某种程度上说还只是形式,城市公益性文化设施能否提供丰富的、具有吸引力的内容服务,才是摆在有关部门和单位面前的关键所在。
然而过分的吸引力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免费开放”所产生的另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便是人员的大流量所带来的设施接纳能力问题。取消一切限定范围的“免费开放”政策使位于西湖风景区内的浙江省博物馆不可避免地迎来了一个参观的高峰。这一前所未有的拥塞使其一度陷入了接纳能力严重吃紧的困顿局面。有关人士表示,超负荷的人流对于展示的文物而言,也会导致某种程度的损害。引以为戒,故宫将其免费开放日限定于每周二,并实行了团体预约制度,据悉目前故宫的预约免费参观记录已经排到了年末。
显而易见,“免费开放”之后,如何进一步将好事办实,办好,仍旧是一个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的问题。 李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