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安批发市场,每天都有一些不法商贩在这里收购“垃圾肉”,挑选分割,在污水中浸泡“清洗”,兑入廉价的佐料,送往硕鼠遍地的加工点或蒸或炸……经过一系列制作,腐臭难闻的垃圾肉居然变成了狮子头、百叶包,送到建筑工地的民工食堂和集贸市场。
尽管政府部门三令五申,各菜市场猪肉摊点清理下来的“垃
圾肉”经营者一律不得自行处理,但在利益驱使下,仍有一些黑心商贩背地里从事这种勾当。本报记者根据热心读者的报料,对“垃圾肉”到成食每一个环节———收购、流通、加工制作及流向展开调查,所见所闻触目惊心。
垃圾肉有人收就有卖
“垃圾肉”暗藏摊位角落
3月29日早晨7点,大渡河路一侧的曹安批发市场入口处,边门上方竖着一块巨大的告示牌。记者看到,上面有关猪肉进场的规定中明确禁止销售有毒有害的猪肉,下面的一些告示中更是细化了猪肉进场需要符合的各种条件和相关手续。
与这些告示牌格格不入的是,记者发现很多肉摊摊主的摊位角落或门口都有一些盆,里面装着厚厚的猪皮、肥膘,还有满是淋巴的猪肉混在一起,四周污水横流。这些“垃圾肉”正在那里等候买主。
目睹“垃圾肉”交易
由于时间尚早,前来市场买菜取货的“垃圾肉”买主并不多,不时有一两个骑着破旧肮脏的助动车的人从外面急驰而入。在市场里,他们轻车熟路地将车停放在摊档的拐角处,从车座上取下油腻的塑料袋,直奔各个肉摊。
在人流相对稀少的拐角摊位前,记者注意到一名戴皮帽的中年男子和一名同伙将自行车和助动车停放在此,随即走向市场深处。不一会儿,两人便“满载而归”。这辆助动车旁堆放了四个装得满满的塑料袋,每袋看上去都有三四十斤的样子。
拿着手里最后一个塑料袋,皮帽男子再次来到一处肉摊前。摊位里,一个小青年正拿刀将最后一块猪淋巴割好,扔到脚底下泥水、血水混合的猪淋巴堆里,抬头向皮帽男子点了点头。两人开始交易,把地上堆的“垃圾肉”往塑料袋里装,捡完泥水里的最后一块肉皮,皮帽男子付了30元。
同样的情景,这天上午记者在曹安批发市场不同的肉摊前目睹多起,“垃圾肉”交易随处可见。
每天卖出数百斤“垃圾肉”
上午9点半,看了几个回合的买卖后,记者手持同样的黑塑料袋,来到一家角落里堆有“垃圾肉”的肉摊前与摊主做起了“生意”,没想到却遭到了摊主的“严加盘查”。
记者一指那堆“垃圾肉”,这对年轻的夫妻摊主就一起白了记者一眼,“你们买这做什么?有好的肉干吗不买?”老板娘爱理不理地问了一句。记者说:“卖给谁不是一样,反正都是要卖的,多少钱一斤?”“当然不一样,我们这有人来收的,你要买,3块钱。”记者立刻表示惊讶,“给别人1块钱,给我们3块,这也太贵了。”“1块是老早的价格,现在肉涨价,这些肉也跟着涨价的,就是专门收的人也是两块五。”
经过一番交涉,记者得以用二元五角一斤的价格买了20斤。从该肉摊老板处得知,要想大批量购买这些肉需早晨七八点时,那时每家最少都能拿出四五十斤,整个曹安批发市场四十余处猪肉批发摊点一半以上都在经营这项“额外业务”。“有人收,没人管,干吗不卖?”一个肉摊老板如是说。
劣等垃圾肉制成肉丸
“垃圾肉”买到手后,货主们还要对这些货色进行分级。那些最次的淋巴肉便进入了污水横流、老鼠乱窜的加工点,经巧妙制作包装后就成了“美味”肉丸。
垃圾肉还要按“级”分割
由曹安路西行至祁连山路,至绥德路西行过环西二大道,中槎浦河边树立着几十幢最高不超过三层的楼瓦房,这里就是北孙宅。在这个偏僻破旧的小村里,有不止一家以“经营垃圾肉”为业的租住户。
每天早晨6点左右,或男或女骑着助动车从村子里直奔曹安批发市场;9点开始,一辆辆满载而归的助动车从曹安批发市场驶回村里。戴皮帽的男子、穿油亮的褐红色皮衣的中年妇女、“刀削脸”……这些收肉人在午饭前陆续赶回,开始了他们的第二道工序———为“垃圾肉”分级。
北孙宅只有一条2米多宽的主干道,沿主干道向北走到尽头是一对半掩着的大铁门。走进大铁门,左边的空地上赫然铺摆着满地猪皮。远远就可闻见一股刺鼻的腥臭味,气味并不是猪皮发出的,在最左边的两间屋子里,湿滑的地面上扔满了各种各样的猪肉、肉皮,一些未洗净的血水和地面上的泥水掺合在一起。肉是分好的,精挑细选下来的碎精肉、剔净的肉皮、淋巴肉。十来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除了聊以插脚的空地外,几乎堆满了已分好的“垃圾肉”。一名中年妇女坐在肉堆中的一张凳子上,手脚麻利地把案板上尚未分好的肉按级割分。
我们的到来引起这名中年妇女的警觉,听我们说是来找房子的,她才放下心来继续忙活。这时,门外进来两名男子,领头一名身穿西装,戴着眼镜,一进门就和分肉的妇女打起招呼,之后便和身后的小伙子蹲在地上装肉,两人一边装一边谈着饮食店的事,其间不断提及“生煎、蒸包”。
在这一处用于分肉的几间屋子旁,中槎浦河水面上漂浮着厚厚一层白色泡沫状油渍,刺鼻的气味即便是在百米外,也令人作呕。
最次的淋巴肉销路最好
像北孙宅这样的分肉加工点仅在江桥、桃浦一带就有多处。分肉加工点的猪肉来源除从市场里淘回的“垃圾肉”,屠宰场更大量的下脚料,养猪场的病死猪同样是“垃圾肉”两大来源。这些“垃圾肉”的收购价格一般在0.8元到1.5元之间,近期由于猪肉价格升幅较大,“垃圾肉”的回收价格也相应涨至1元到2元之间。
原本已经是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的“垃圾肉”,被不法商贩收回后,还要按级分类。其中从各种各样“垃圾肉”中剔选出来的一级碎精肉再次流入市场后,就成为一些小饭店、小吃店摊的包子、生煎馅料;二级肉为剔除后的大皮、小皮,同样可以成为生煎等食品的原料,同时很大一部分被制成半成品皮肚,堂而皇之地流入各农贸市场;最低级,亦即最差的为淋巴肉,分肉加工点并不对淋巴肉作任何加工,但在三级“垃圾肉”中,淋巴肉销路最好,“有多少都有人要!”一名熟知淋巴肉去向的村民神秘地告诉记者,每天都会有很多人上门来买淋巴肉。
肉丸加工点硕鼠横行
那么这些销路一直很好的淋巴肉到底派了什么用场呢?3月29日下午,记者跟随一名满载“垃圾肉”的男子,从绥德路来到江场西路边靠近彭越浦河的一处居住区。
彭越浦河沿岸搭建了十余间简易房。在这些简易房里,记者看见加工肉丸、百叶包和另外一些面食的加工点,每个加工点都在忙碌着,两只搁在大煤炉上的铁锅蒸出股股白雾。相隔百米,白雾处飘散的肉味仍令人难以承受。在紧邻该男子所在加工房的彭越浦河边,一个庞大的垃圾堆上,膘肥体壮的老鼠恣意来往,一个被剥尽皮肉的生猪骨骸在垃圾堆中显得触目惊心。这样的垃圾堆在沿彭越浦河岸随处可见,而加工点距垃圾堆不足十米。
塘祁路上名为北杨村西六房的几户人家门前走廊、地面上,随意堆放着已加工好的肉丸、百叶包。盛放工具大多为直径超过1米的塑料盆,几乎所有的塑料盆上都沾满了油垢泥污,一眼看去就知很久没有被清洗过。在西六房41号门前,三只盆里的肉丸已经开裂,在这些肉丸和百叶包上,绿绿的霉斑看着让人心里也像长了毛似地难受。
变质到如此地步的肉丸、百叶包还会卖吗?会。在西六房路边的一名小摊贩不仅十分肯定地回答了记者的疑问,还绘声绘色地给记者描述非法加工户除霉增光的“翻新术”。第一步,除霉,水浸后回锅,加上新添的调料,简单烹制便可除霉;第二步,增光,在回锅时放入油料或将加温后的油直接沷洒到肉丸上。经此加工,霉变后的肉丸、百叶包仍可“光光彩彩”地出售。
餐饮店老板曝加工黑幕:塘水洗肉胶鞋搅拌
在曹安地区经营餐饮店的张海(化名)春节后度过了一段令其永远无法忘掉的“学习”经历:在短短的3天里,张海不仅目睹了,更亲手把令人作呕的淋巴肉制作成一个个色香味俱全的狮子头、百叶包。“原本是想学了在自己的餐馆里应用赚钱,但当真正学会了后,我改变了主意。”张海告诉记者,是良心使他不仅让1000元的学费付之流水,更使他决心把3天里的所见所闻通过本报告诉所有的市民。
今年2月,张海找到了在曹安批发市场内做猪肉生意的一个熟人,请其帮忙联系一处用“垃圾肉”制作狮子头、百叶包的地方,希望能学会这门稳赚的生意。在熟人的撮合下,张海付了1000元,在宝山区陈富路一处肉丸、百叶包加工点学习了3天。
第一天去加工点,费了张海近两个小时才找到熟人留下的地址。远远就闻到一股强烈的生姜与腥臭夹杂的味道,看见一排三间瓦房,边上搭建了两间简易房,瓦房后是一汪水塘,水塘边安放着一台水泵。塘里的水污浊不堪,张海不明白这样的塘水用水泵抽了有什么用。当天上午,这个谜底就在张海的眼前解开了:一个直径超过1米的墨绿色塑料盆里盛放着约三分之一的淋巴肉,一根伸入盆中的水管水流汩汩而出,水管的另一端就接在水塘边的水泵上。盆里的淋巴肉用塘水草草清洗后就被放入搅肉机,为了能使从搅肉机里出来的肉糊更均匀,一名中年妇女从门后拿出一双胶鞋穿上,径自抬脚进盆,用双脚搅拌起盆里的肉糊糊。
第二、第三天张海是坚持着去“学习”的。加工点的老板收了张海的学费,也很讲“职业道德”,对张海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天的时间,张海学会了肉丸、百叶包的加工流程。张海告诉记者:做肉丸、百叶包利润大得惊人,1元左右购进的淋巴肉做成肉丸、百叶包,售价都在5元以上,为改变淋巴肉的异味,使其美味可口起来,一般100斤淋巴肉需掺入5斤葱末、2.5斤盐、5斤生姜、25斤面粉与廉价五香粉、十三香等香料。这样制作出来的肉丸、百叶包不仅再无异味,且确实“美味”。
垃圾肉丸回到市场
本报记者陈广义钱炯/文
暗访过“垃圾肉”的交易、加工等工序后,它们的流向亟待关注。据报料人张海透露,不法加工者主要把“垃圾肉”制作成肉丸、百叶包等送往本市各工地的民工食堂,其次送往个别农贸市场。不过,针对“垃圾肉”屡禁不止的状况,本市各区已提出了“垃圾肉”回收制度。而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生产不合格食品坑害消费者,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有的加工点,也会把加工好的肉丸、百叶包批发给菜市场的小贩。”张海说,制作肉丸、百叶包的不法加工者不仅把垃圾肉丸、百叶包往遍布全市各处的工地上送,并且他们还与一些菜贩做生意。很多菜贩贪图进价便宜,利润高,便不惜以身试法,从这些非法加工者处拿货到菜市场直接卖给市民食用。
流向一工地民工食堂
3月29日晚8点多,一名骑助动车头戴红头盔的男子从陈富路向祁连山路驶去,助动车的后座上绑着一只蓝色塑料框。框里一个个装满东西的方便袋堆得高出了框沿,隐约可以看见黑色塑料袋中装着白色的百叶包。“红头盔”一路飞快地沿祁连山路、丰庄路驶向丰华公路。
车至丰华公路时,由于其中一处路段正在维修,红头盔直驰而过。等记者驱车从别的路绕回时,已不见了“红头盔”的身影。同行的张海指着不远的一处工地,对记者说:“那里就是他的目的地,明天工人们又要吃他们的垃圾肉丸、百叶包了。”果然,没过多久,“红头盔”骑车从工地往来时方向直驱而过,车后篮框内一个个装满东西的方便袋已然不见踪影。
流向二个别农贸市场
30日凌晨4点,记者在陈富路沪太路处跟上一名正提了货回菜市场的小贩。小贩骑着摩托车,车后大框内也是装满了肮脏的“垃圾肉”制品。记者驱车一路尾随至黄兴路时,被小贩发觉。随后小贩开始与记者玩起“捉迷藏”,尽管小贩大玩“甩人战术”,最后还是在浦东牟平路某集贸市场与记者再次“邂逅”。
也许是小贩并不清楚记者身份,也许是有恃无恐,进入市场后他径自将货卸入一家店内。或许出于警觉,店主并没有马上营业。中午,记者再次以买菜者身份前去购买肉丸时,却被告知已经售空。当记者表示疑惑时,老板娘还打开冰箱,向记者证明只有鱼丸和贡丸了,也就说早上运来的那些脏肉丸已经被销售一空。
垃圾肉回收并不乏制度
“垃圾肉”真的就能肆虐横行市场了吗?记者采访中获悉,对这种危害市民身体的肉类,本市早就制定了各种制度杜绝此类现象。
据悉,针对市场上危害市民健康的“垃圾肉”屡查不尽、屡禁不止的状况,本市各区先后作了各种尝试,黄浦区、杨浦区、虹口区等各区相继提出实施“垃圾肉”的回收制度,在各菜市场中统一回收清理下来的猪淋巴、痔疮、三腺等不能食用的“垃圾肉”,并规定市场经营者不得自行处理或出售给外来收购人员,从源头上堵截“垃圾肉”的随意流通。
此外,上海市政府明确了《食品卫生法》作为特别法的优先适用地位,要求在食品生产领域由卫生行政部门会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执法;在食品流通领域由卫生部门会同工商部门执法。
“垃圾肉”含大量病菌违法销售最高判无期
医学专家指出,不明死因的动物和腐败变质的肉类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病菌,同时还含有质变过程中产生的氨,对人体非常有害,所以我国各种卫生管理的法规和条例都严格要求不能食用。淋巴和甲状腺本身没有营养价值,由于淋巴细胞对病原菌和病毒有过滤和吞噬作用,因而淋巴聚集了很多有毒物质和细菌,所以垃圾肉丸危害百姓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上海市城乡集市贸易管理规定》和《上海市城乡集市贸易食品卫生管理规定》中规定:有毒、有害、污秽不洁、腐败变质、霉变的食物,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不准出售。同时我国《刑法》第3章第143、144条明确规定,生产不合格食品坑害消费者,最高可以判处7年以上至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陈广义 钱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