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是大多数观众所熟知和喜爱的。该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美丽修女玛丽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但很多中国观众都不知道,这部经典影片,其实是根据同名音乐剧改编的。电影固然精彩,但音乐剧更为经典
,舞台上那种瞬间迸发的激情,能让各种年龄的人感动。
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我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无疑,这将是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今年是音乐剧《音乐之声》问世45年,是电影《音乐之声》问世40年。
电影1965年被搬上银幕,影片曾先后夺得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响、最佳改编音乐、最佳剪辑五项大奖,以及1966年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奖(朱莉·安德鲁丝)。《音乐之声》的整个故事都那么的完美无缺,以至于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影片里美妙的音乐至今仍被全世界传唱,影片也被翻译成了30多种文字在各国上映。
好莱坞的电影评论家、《时代周刊》以及民意投票一致评选《音乐之声》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电影之一"。它几乎适合在任何场所任何时刻播放。好莱坞的大牌明星们,例如凯文·科斯特纳、金-凯瑞、梅格-瑞恩等都是它的忠实观众,大明星卡梅隆-迪亚茨更是说自己看了它二十遍以上,功夫巨星成龙坦言自己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阿诺-史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影片的译名上都曾经发挥过想象力,做了多次再创作。在香港,它被译成《仙乐飘飘处处闻》,着重强调片中优美动听的歌曲;台湾则译成《真善美》,画龙点睛地道出该片的真谛;埃及人把它译做《柔情蜜意》;在葡萄牙片名是《心灵深处的音乐》;泰国的译名是《天乐的魅力》;西班牙译成《笑与泪》;阿根廷的译名不太讲究诗意,而着重刻画女主人公的个性:《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国,本剧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梦》……译名虽然不同,音乐却一样动听,人们对它的喜爱从中也可见一斑。
今年是音乐剧《音乐之声》首演45周年,百老汇全新制作了这出经典剧目,并在亚洲做巡回演出。
《音乐之声》将于6月—7月在北京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