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尝试变革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在当地“干部圈”中引起巨大反响。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政绩观,必须用制度做保证。在制度创新方面一向敢为人先的浙江省的许多地方,正在不事张扬地迈开改革、完善现行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的步伐。
GDP不
再“一俊遮百丑”———一个指标变成四个指标
前不久,浙江湖州在干部政绩考核中取消了GDP指标。在上上下下多少“官员”还成天围着GDP转时,这则新闻不啻一颗重磅炸弹,立即在“干部圈”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其实,湖州市决策层也有过争论。而力主这一改革的市委书记杨仁争在一次谈话中,曾系统地谈过以往政绩考核的种种弊端。他说,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最大的弊端就在于一些地方把“发展才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GDP增长才是硬道理”。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违背经济规律,背负巨额债务,盲目上项目,造成大量浪费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另外,“现实生活中GDP成了‘一俊遮百丑’的硬指标”。
现在,在湖州市实施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GDP指标被代之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情况、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改善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进步状况四个新的指标。这一减四增,看出湖州市越来越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了。
浙江许多市、县,也不约而同地淡化甚至取消了政绩考核中的“招商引资”指标。曾几何时,“招商引资”指标还被列为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仅次于GDP的第二位指标,分解到了几乎所有干部的头上。结果,为吸引项目,各地纷纷比着劲儿办这“节”那“节”,圈地搞“开发区”,压低价位批租土地。
拿湖州市为例,由于从2001年就开始逐步淡化GDP考核,结果近两年这个市的GDP增长幅度在全省虽然不算靠前,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这两项指标,却占居了全省首席位置。
打破“数字”“出干部”———“打钩钩”变成了“算工分”
“干部出数字”,是时下不少地方的“通病”。连浙江这样一向提倡“多干少说”的地方,这一现象也未能幸免。
浙江金华市的浦江县几年来在推行的“干部动态考核管理”改革试验中,在力求考核结果的全面、真实、可靠上采取了不少创新措施。
一个创新是把组织部门对干部的基本考察和政府对干部的政绩考核“统”在了一起。过去,基本考察的主要做法是分层次对干部的各方面素质情况进行测评,即被人俗称的“打钩钩”,但考察结果却是县委任免奖惩干部的主要依据;而政绩考核通常只主要用于对干部的年度经济奖罚。浦江县委把两“考”紧紧“捆”了起来,干部的政绩就完整得多、清晰得多。
另一个创新是突出对干部的“动态考核”。“静态评价”的缺点是往往在年底一次性考核,给干部打出的是全年“总印象分”,比较笼统。而“动态考核”,则是重点对干部的工作和活动进行具体的全过程“跟踪”,用“量化写实法”逐项考核并计算出他做工作的“数量分”“质量分”和“效果分”,然后才相加为年度总得分。这样的做法,被有的干部戏称为“算工分”。
群众参与评判上马工程———“官考官”再添“民考官”
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还存在另一缺点———基本上仍局限于“官考官”。浙江各地在努力提高干部考核的“民主含量”时,都把重点放在改变“官考官”格局,请更多真正的“民”参加当“考核官”上。
浙江许多市、县出台了新的规定:不论对哪一级别的干部进行民主测评,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基层群众或基层群众代表参加,这就大大扩大了基层群众在干部考核中的评判权。
在杭州、宁波等一些城市,每年年初,市有关领导部门就选定若干个机关部门作为公开考核对象,在各社会媒体上公布,广邀市民群众从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和创造业绩等几方面对这些部门加以评议,并由有关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到年底对这些部门的工作进行考核时,市民们的评议意见就成了重要评判依据。还有一些地方,每年年初都通过媒体公布政府当年要抓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几件“大事”和上马的几大工程,让市民群众评判。群众的评判意见年底用于考核有关主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政绩。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