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胜李坚之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是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软件产业的竞争不仅是资本、技术实力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根据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完善的软件人才培育体系,培养多层次、复合型、国际化软件人才是发展软件产业的重要举措。
软件人才的缺乏和结构失衡,在我市软件产业发展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不解决软件人才的问题,将严重制约我市软件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的引进,并使我市软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战略失去最重要的支撑。因此,从产业需求出发,构建完善的软件人才培育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国外培养软件人才的做法
从软件人才培育来看,美国、印度、爱尔兰的经验做法最具代表性。如,美国的软件教育分为三个层次:1、基础教育。2、研究生教育。3、社会教育。
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在软件产业异军突起,印度特色的软件教育功不可没。印度非常重视软件的基础教育,采取了许多有力举措:1、将全国43所地区性工程学院提升到印度理工学院的水平,着力培养软件高级人才。2、在全国所有邦设立印度信息技术学院,普及软件人才教育。3、大力鼓励民间办学,培养软件编程工人。4、大力鼓励著名软件产业公司办学。
作为“软件之都”的爱尔兰,30年前,政府就在全国著名的“三一学院”创建了计算机系,在各地建了12个软件技术研究院,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信息技术人才,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国际竞争力。
这些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视软件人才的教育,特别是重视在学生阶段就培养软件人才的实践能力,这一点恰恰是我国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的软件人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往往是理论基础还可以,但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学以致用。由此,这些国家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我国软件人才教育情况和先进城市经验
为了弥补我国软件人才存在的缺口,调整软件人才结构,实现从“橄榄型”人才结构向“金字塔型”人才结构的转变,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作为我国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新的尝试,现在已初见成效。与此同时,国家在软件产业发达的北京、上海、大连、西安等地设立了国家级软件人才培训基地,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大连的软件人才培育,近年来,大连软件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实施软件产业国际化战略的“航空母舰”。早在1998年,大连市政府就确定了软件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通过几年的努力,大连基本上形成了完善的软件人才教育体系。
我市软件产业的现状及不足
自2000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我市软件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连续3年保持了100%的增长速度,2003年软件产业技工贸总收入突破了30亿元,一批软件骨干企业脱颖而出。中天科技、高校软控、海信网络、紫光凯远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青岛易科德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英网资讯等一批中小软件企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软件园区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以软件项目为突破的软件企业发展体系。软件技术人员达到了4798人,从人才结构来看,硕士学位以上人数占软件从业人员的6.5%,学士学位以上人数占软件从业人员的49%,进步是显著的。
但是随着青岛市软件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和骨干企业的迅速壮大,青岛软件人才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软件人才培育显得异常单调与薄弱,与北京、大连等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缺乏知名高校的带动。与北京、大连、上海等同类城市相比,青岛的高等院校较少,尤其是知名的高等院校更少,所以在高校辐射带动产业发展和培养高级软件人才等方面先天不足。
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与实际需求脱节。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校的教育体制问题,教材偏旧,多年前的基础学科和数据库还在使用,造成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编程能力,学习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从高校毕业的学生都要通过半年甚至一年以上专业的培训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根据调查,青岛高校中计算机专业开设日语或韩语课程的很少,外语的实战经验也显得薄弱。
缺乏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人才的补充。从大连经验来看,培养大专学历的软件蓝领是推动软件“工业化”的重要环节,我市在软件职业技术培养方面基本是空白,缺乏专业的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造成了高校软件教育与社会力量培训之间形成了一个断层,每年培养的软件蓝领数量严重不足,使软件人才结构失衡。
社会办学机构缺乏产业需求引导。利用社会机构办学,根据软件人才的需求进行有目的的培训和“人才定制”是大连等城市的成功经验。我市在这一方面刚刚开始尝试,但由于对整个社会办学缺乏引导,办学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有些社会力量办学培训机构为了能招徕生意,强调高通过率,进行无序经营,急功近利,培训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
我市目前软件从业人员中,3/4以上来自高校或科研机构,来自职业技术学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不足1/4,这样使软件人才的供应渠道单一,过于依赖高校的正规教育机构,造成软件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单一,限制了青岛软件人才绝对数量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软件人才层次不清晰,制约软件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根据我市软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软件人才培育规划,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构建青岛软件人才培育体系
根据我市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多层次的软件人才培育体系,培育复合型、国际化专业软件人才是我们要面对的首要任务。
从长远来看,加大对软件人才教育的投入,建立多层次的软件人才培育体系,是解决我市软件人才瓶颈的根本出路。
1、建设一流水平的软件学院,形成软件人才培育的龙头。我市软件学院的建设相对滞后,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著名
I
T公司的合作,学习北京、大连等城市的先进经验,在海尔软件学院的基础上,再合作成立有影响力的、具有较大规模的软件学院1至2所,培养高端的软件工程硕士和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软件人才,形成我市软件人才培育的龙头,带动全市软件产业的发展。
2、建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校),培养软件蓝领。随着我市软件产业的迅速崛起和软件“工业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更加重视职业学院(校)的作用,要建设专业化的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软件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招生、培训,在教学安排上增加软件技术的实战培训,增加语言类课程(英语、日语、韩语等)的培训,学习大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的先进经验,大力支持、鼓励职业学院(校)向集团化、规范化、品牌化教育的方向发展。
3、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引导,形成社会办学的良好氛围。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是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大量的
I T初级人才,承担我市软件人才的技能培训、认证培训、职业继续教育以及部分学历教育的工作。
工作对策。软件人才培育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软件学院的建设周期长、见效慢,要满足目前我市软件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要采取有效的工作对策:
立足长远发展,制定软件人才培育规划。软件产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应从我市软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由市政府责成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联合高校、软件企业、培训机构等,制定科学、可行的“软件人才培育五年规划”,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解决方案,并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部分高校软件教育课程应该改革。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教材陈旧、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可学习大连的先进经验,在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在满足国家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引进实际案例和新型教材,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计划。
调整招生计划,促进产、教结合。针对各企业人才需求的缺口,适当调整部分本科、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实行“产、学、研”合作,定向培养软件方面的人才。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空降人才。引进人才是目前解决我市软件人才缺乏的有效手段。对于当前急缺的系统分析、软件外包、项目管理、软件质量管理等人才,要加大引进力度。第一,有计划地引进国内人才。第二,以多种方式吸引海外留学人员。第三,多渠道引进国外和港澳台人才。
实施“科技将才”战略,培养行业领军人物。软件产业的发展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软件技术、经营管理的帅才、将才。市科技局实施的“科技将才战略”要向软件产业重点倾斜,软件技术将才的培育以项目课题负责人为主,促进研发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化步伐。软件经营管理将才的培育要以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的企业经营者为主,采取多种渠道培育引导,促进企业实现规模经营。要通过“科技将才”战略的实施,形成上有领军人物挂帅、中有骨干力量支撑、下有年轻人才补充的“金字塔形”结构的人才队伍。
引导软件企业创造良好的人才再教育环境。引导软件企业改变在人才问题上存在的“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要通过提供专业培训等方式,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用人、培育人的机制,形成人才再教育、终生教育的良性循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