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孩子进了工读学校后,5年之中,一个原本富裕、幸福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孩子的心灵也逐渐扭曲―――面对问题少年各方手足无措
这是一次困难的采访,因为关系到一个很特别的家庭,以及这个家庭中
一个很特别的孩子。爸爸李群说起被关在家里的儿子一脸无奈:“我们也不想长期把孩子锁下去,但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在工读学校里,老师也尽了力。关他几天,也许能解决点问题。”李家三室两厅,房内摆设的电器都比较高档,看得出经济条件较好,基本上也算是个“小康之家”。
“我们一直都没想明白,他不愁吃、不愁穿,怎么会去偷东西。”李群说,“而每次出错后,他的‘悔过书’又总是那样欺骗人。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哪来的这么多心眼?”
变故突如其来家长悔恨不已
其实在出事前,咏咏在父母眼里是个乖巧的孩子,平时放了学,咏咏从不在外逗留。有时,身为一家大公司负责人的爸爸出差回来,他还会特地倒上一杯清茶。回忆起这些,李群说“想哭”,“你说,这么乖的孩子我们能不放心?但事实上,问题就出在我们太放心了。”
李群说他“一生都不会忘记1999年6月25日”。那天下午,一家大超市给李家打来电话:“咏咏是你们家的孩子吧,你们要么来这里领人,要么到派出所领人。”夫妻二人迅速赶到出事地点,原来咏咏偷了超市的东西。“偷”这个词将一向温和的李群激怒了,他一巴掌打在了对方脸上,双方随即扭打起来。超市后来将李群父子告上了法庭,结果李群赔偿对方50元医疗费,而咏咏则进了工读学校。
疏于沟通交流父子发生争执
自从咏咏进了工读学校以后,李家便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中。
父母几乎每天都要轮流去工读学校探望咏咏,了解咏咏的思想动态、学习成绩。回到家,他们还要承受“工读”两个字的压力。尤其是李群,因为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更是难以忍受邻居和朋友异样的目光。一个多月后,李群将咏咏接了回来,并通过关系,将他转到了一所普通小学,并安排咏咏留了一级。
李群现在不得不承认,让咏咏留级是个错误的决定。留级后的咏咏变得相当自卑,虽然身材比他的同学高大,却时常受欺负,导致悲剧再次发生。在同学的威逼下,咏咏开始在小巷里抢劫同学的东西。13岁的咏咏,再次被送进了工读学校。
这一次,李群和王芬对孩子“基本上失去了信心”,而咏咏的内心,则变得更加脆弱和自卑。
丧失挽救信心带回家中禁闭
“每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家庭”。这是人们读完《哈佛女孩刘亦婷》后的共同印象。当人们把视线移向咏咏时,同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多数“问题少年”的后面,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咏咏说:“那次抢别人东西,真的不是我的错,但爸爸妈妈把我送到工读学校后,连零花钱也不给我了。再进工读学校半年后,我以为他们会把我接回去,但他们从来都不提这件事。”
又是一次口角,让咏咏进一步感到失望,2001年9月的一个星期六,咏咏小心翼翼地向父母表达了想回普通学校的愿望。这次生气的是妈妈:“第一次是当小偷,第二次是当抢劫犯,料不定你这次出去后,会不会当个杀人犯。”这一番冷语,让咏咏渐渐变得暴躁起来。
2003年2月的一天,咏咏在上劳动课时,与一名同学发生争吵,他竟顺手捡起一块砖头,朝同学的头部砸去。虽然没砸到人,但咏咏很快被闻讯赶来的父母带走,关在家中反省。家庭教育应把握好分寸
咏咏为什么一再犯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熊应武老师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反复性很强,都是不计后果,先干后想。咏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熊应武分析了咏咏第一次犯错的原因:当时咏咏才11岁,心理不成熟,知识不多,社会经验也很少,想独立行事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便寻求他人指点,寻找伙伴“排忧解难”,结果把盗窃当成了好玩,把到超市“拿”东西视作刺激,以致出事。
工读学校的一名老师说:“到我们这儿来的孩子,追根溯源,促使其犯错的原因,九成与家庭教育有关。家长不是太爱,就是太不爱,反正没找准方向,把握不了分寸。”该校另一名教师感慨地说,当孩子第一次偷东西或是第一次逃学时,家长要有特别的耐心,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熊应武认为,防止青少年犯罪,当务之急是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学校应该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增加一些心理学和法制方面的课程,使青少年能正确认识自己,增强法制观念。同时,社会、家庭、学校也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文中人物均为化名)据《楚天金报》整理难道咏咏今天无学可上的尴尬,仅仅只是因为五年之前那次偶然的事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