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中的交通
每年的9月20日,是德国慕尼黑啤酒节开幕的日子。这个西方最大的啤酒狂欢节,吸引着欧洲许多国家的酒客光顾,仿佛一夜间,慕尼黑整座城市被汽车所占据。
开幕式当天,由当地各大啤酒公司组成的巡游方队,在警车和骑警方队的引导下,沿主要干线向啤酒城进发,到达啤酒城内即宣布啤酒节开始。第二天,巡游队伍再沿较长的路线巡游,并邀请欧洲其它国家和入会的市民参加巡游活动。巡游的时间和路线,虽是多年的老线路,但官方还是提前做大量的安排准备。比如通过报纸、电视、电台和印刷品,先向市民宣传巡游的时间、路线及注意事项。警方亦做大量的警力部署,确定交通管制的范围和车辆禁停的路段。同时,还设置了一些临时标志,指示行驶方向。
慕尼黑啤酒城的周围,似乎没有大型停车场,泊车主要是在周边道路临时停放。警方掌握的原则有三个:一是巡游的道路不许停车,以方便巡游方队及市民参与和观看;二是啤酒城周边道路主要进出口附近除出租车外禁止停车,并对出租车设置专用泊位;三是最大限度地安排临时停车的地方,尽量满足停车需要。警方还为相邻国家驾驶员着想,在路边辟出临时停车场。许多来自异国他乡的房车就停放在慕尼黑街头,汇成城市一景。
慕尼黑的公共交通比较发达,乘公共汽车、出租车或地铁,都能快捷到达啤酒城。节日里的人们大都响应政府号召,出行以乘公共交通车为荣。于是,这座每100个家庭拥有178辆汽车的城市里,节日里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停放有序的汽车。当然这种停放并不影响正常的交通。真让人不可思疑,满城的汽车,却不能让慕尼黑的城市交通忙乱拥堵,一切皆如日常的顺畅,只是临时停车比平时多了许多。
感受“三让”文明
欧洲的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道路虽不宽敞,交通设施及标志线却齐全有效,安装施画的位置十分得当。标志牌面积也大多不大,却一目了然。在德国,行人如同上帝,考察期间,职业习惯的驱使,让我倍加注意车辆。但从未看见有车辆与行人争道抢行。驾驶员对待行人非常尊重,只要有行人横过道路,便提前采取措施,与行人保持一段距离即停车等待。在通过有信号灯控制的路口时,即使信号已变为车辆放行时间,驾驶员也要等待最后一个行人走出横道线,方才开车通过,决无催逼之喇叭声声,更无在行人间穿梭紧急刹车的凄厉刺耳。一次,我在斯图加特市横过一个没有信号灯的路口,一辆右转弯的车辆驶来。司机发现我后,主动停下来让我先行。出于礼貌,我摆手示意让他通过,他做了一个友好的手势表示谢意,然后驾车缓慢从我身边驶过,一切显得那么和谐自然。还有一次考察团一行在通过一个没有信号灯控制的路口时,全然没有顾及路上行驶的车辆。等我们一行过完路口,才发现道路双向停下两排车,每边都有十几辆。这些车辆,竟然无一抢行,没有一辆按喇叭。“车让人”,使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做上帝的滋味。
德国城市交通一般是双向四车道,交通设施也并不先进,但设置合理、实用。在交叉路口有多种信号灯供行人和驾驶员查看。路中心设有安全岛,行人可分一次或两次横过马路,行人自觉遵章的意识较强,在通过有交通信号的路口时,即使没车也不随意横穿。在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的路口或路段时,行人都能自觉在人行横道旁观察来往车辆,确认没有来往车辆时,快速横过道路,很少有乱穿马路的现象,表现出了“人让车”的良好素质和公德意识。
德国的车辆较多,行驶的速度较快,但很守规矩,特别是到了路口,安全礼让做的较好。在路上正常行驶的车辆,通过没有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时,一般会减速或停车观察,确认没有车辆时再通过。如横过的道路有正常行驶的车辆,等待的车辆便不会进入路口,不会出现正常行驶的车辆减慢速度或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现象。我在德国乡村的一个路口,曾观察到这样一个情况。当支路车辆行驶到干路路口时,由于两条道路的夹角较小,观察右侧道路来往车辆的效果不是太好,几乎到达路口的所有车辆,都要停下来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行通过,“车让车”是何等的文明。
在德国的数天考察中,我们行车千余公里,却没发现一起交通事故,也没有发现人车混行、争道抢行的现象。宋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