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一个牵动人心的话题,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反腐良策,铮铮誓言,使代表委员们再次看到党和政府把反腐败进行到底的决心。
绝对腐败绝对权力:一对“孪生兄弟”
无数惨痛的教训反复验证着一个道理: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个规律虽成为人们共识,但如何防范权力膨胀仍任重道远。
“交通厅局长纷纷落马,教育局长可不能再倒下了!”重庆李祖伟代表道出心中的忧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这笔人民的血汗钱可千万不能被腐败分子装进腰包。”
去年多个省部级干部因腐败被查处,既表明了中央一查到底决不手软的决心,也暴露出监督机制的“软肋”。“权力不受控制地翻云覆雨,与缺乏有效的监督有密切关系。”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凤岐代表说,权力一旦失控,因其一手遮天而营造出来的“一把手天下”,将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灾难。
黑龙江哈尔滨市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孙桂华代表说,制度反腐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反腐败工作正向纵深挺进,触及到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我们除了要加大惩处腐败分子的力度外,更应该着重在加强教育和建立制度上下功夫。毕竟,反腐败的决定性胜利并不在于被查处的官员越多越好,而是让官员失去腐败的机会,使权力运行得到有效监督。
司法公正:守住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
“律师走后门,三方来议价。”在重庆代表团驻地,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陈忠林代表谈起这个司法审判中存在的怪现象禁不住拍案而起:“法律绝不能像在自由市场买菜,可以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他指着桌上厚厚一摞调研材料加重语气:“反腐败最大的领域是司法不公。司法是保护群众利益不受非法侵害的最后一道防线,加强对司法权力的监督,就是体现法的精神!”
在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吕忠梅代表眼中,法学就是人学。“它聚合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作为解决纠纷的裁判者,法官的惟一价值就是公正。”“公正的影响力是有传递性的。”“你每判了一起经得住法律推敲和社会检验的案件,向社会、百姓传递的公正力度就增强一分。反之,则是对公正力的阻碍和破坏。”“司法公正的最大受益者是人民群众,司法不公的最大受害者也是人民群众。”司法审判机关遇到的问题、困难和挑战,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损害了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动摇了人民对法律的信仰、对党和国家的信任。
徒法不足以自行。山东省东营市市长刘国信代表说,过去没有法,需要健全法制,现在法律比较健全,需要重在执行。法律的生命在于运用。如果法律不能被运用到生活中去,那么就注定不会有人在乎它;它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纸上,而非刻在“公民的心中”。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公正,应该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内容。河南三门峡市委书记连子恒代表说,司法公正不仅是司法领域反腐败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司法工作为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服务的需要,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需要,也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
法官要先做人,后当“官”。江苏朱国平代表谈起加强司法人员思想道德教育急迫之情尽显眉间。“司法人员心中要装着人民,才能时刻想着人民。一旦权钱交易渗入司法界,司法人员滥权谋私,社会的公平正义将会失去最后防守线。”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如何强化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怎样加大诉讼监督力度,惩治司法不公?……两会进行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作客新华网,与网民就法律监督和检务公开等畅谈。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透明原则应该成为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成为消除腐败、维护社会公正的有力武器。”浙江省政协主席李金明委员认为,打造透明政府,赋予群众知情权,构筑起一道惩治腐败的坚固防线成为当务之急。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中国大地。对于一个聪明的民族来说,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历史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让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进而发挥群众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是我国抗击非典战役的收获之一。
非典过后,信息公开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在涉及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问题上,主动披露信息,征求民意成为广泛和普遍的做法。从去年非典危机到目前的禽流感,重大事情和信息的公开化,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李金明委员认为,重大的事情应该让人民知道。人民只有在知情的情况下,才能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政府做到了公开、透明,才能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同时,也可确保掌权者不能滥用权力。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代表委员们呼吁,让权力的运行处在严格的监督制约之下,能克服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隐蔽性,是一种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的治本措施。新华社记者刘刚翟伟丁锡国(据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