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的莱西大地到处孕育着勃勃生机,偶见三处镜头使笔者强烈感受到:农民增收马蹄疾。
镜头一:春色满棚关不住———提升品质促增收
2月17日,院庄村农民展洲源四个无立柱大棚里,鲜花盛开,浓香扑鼻。他利用大棚技术,进行反季种植的日韩梨正进入盛花期,他高兴地说,他的优质梨完全按照有关生产标准管理,口味纯正品质上乘,在5月底6月初就可上市,现在就有许多客商前来预定……
农业要增效,必须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在国际市场绿色壁垒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莱西积极实施农业龙头带动战略,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先后制定了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黄金梨等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23项,逐步将“九联模式”推广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目前,全市已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08户,年加工农产品120万吨,占农产品总量的50%。全市蔬菜、果园、设施栽培面积达到80多万亩,建成无公害生产基地12个,占地20多万亩。去年,全市销往各大中城市的无公害蔬菜近3亿公斤,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18%。
镜头二:瓜菜注册赚钱多———搞活市场促增收
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但在莱西孙受镇、东庄头等蔬菜批发市场,到处摆满了各色新鲜的反季节蔬菜,一路上不时可以看到,一溜溜从大棚里往外运菜的农民和络绎不绝的买卖蔬菜的车辆。一位批发黄瓜的村民告诉我们,他们村的“迟家庄牌”黄瓜都注册了品牌,通过了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俏销上海、北京等地,冬天他种了一茬黄瓜净赚了8000多元钱……
市场促品牌,品牌带市场。莱西通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这个桥梁,实现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国际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已有24户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通过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农民购销协会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80多个,打开了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市场;围绕主导产业投资兴建了12处农副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其中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村级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到9.8亿元。去年,该市万福集团等5个单位被认定为第二批北京市“场地挂钩”蔬菜生产基地,生产的“东庄头”牌香芋、“馨康”牌番茄等10余种蔬菜同时取得北京市场“准入证”。
镜头三:不恋家乡三分地———减少农民促增收
日前,职业中专的专家、老师来到河头店镇高格庄村,现场为农民讲授农科知识,提供建筑、食品加工、纺织等方面的培训咨询和300多个就业岗位的就业信息。20多名专家被农民紧紧围住,仅一上午,就有300多人报名咨询,培训涉及20多个专业。据了解,该项目将惠及库区村3800多名富余劳动力。
莱西市委、市政府认为要尽快实现农民增收,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以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鼓励他们“不恋家乡三分地,跳出土地拓富路”。该市通过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变农业为工业,变农民为工人,引导农民务工经商,增加经营和工资收入。目前,全市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达到14万人。金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