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刚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理论创新,就是要形成新的观点、新的概念和新的原理等理论形态的东西。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就是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理论创新的着眼点,就是要认真总结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概括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新创造,并把这些经验和创造上升到理论高度,作出新的理论概括。理论创新的落脚点,应放在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来,从而不断推动理论自身的进一步创新以及发展理论创新基础之上的实践创新。
实践证明,理论创新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引导社会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前进的强大引擎。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之所以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大转变,不仅在于中国拥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伟大政党,还在于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理论创新这个社会前进的强大引擎的推动作用。
科学理论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突破前人的理论创新,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无一不是当时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政治家,适应了时代要求,代表了人民意志,冲破旧的思想牢笼,大胆创新,提出了新的思想理论、新的政治主张、新的行动纲领,引领人民进行社会变革的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思维创新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内核”,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论创造性地进行优势综合,勇敢地批判和超越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最终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论断,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作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大胆创新,继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革命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链条———俄国爆发。他在世界资本主义新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际大背景下,写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等一系列科学著作,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列宁主义阶段,创立了列宁主义,并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提供的历史机遇和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发动了十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同样具有敢于突破前人的革命气魄。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将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战略转化为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开创了一条与苏俄截然相反的革命路线,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时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创造性地观察、思考、指导中国革命,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情况,使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第一个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立足当时中国处于产业革命之前的生产力状态条件下,邓小平以非凡的理论创新勇气,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我们党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他却振聋发聩地提出: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从这个首要的和基本问题出发,邓小平突破前人,在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进行了前无古人的创新,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同所有马克思主义者一样,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观察世界科技发展形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苏东剧变、苏东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以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从而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日益发展,人们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渴望永远都是无止境的。
理论创新是一切实践创新的先导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我们党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诸多挑战。党要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有执政的忧患意识,必须对理论进行创新。理论创新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
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变化,主要体现在:(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国际关系更趋复杂、多变、难以预测和把握。(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和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原有的区域经济、民族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国际市场一体化和经济运行规则统一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积极推动及牵制和挤压程度明显加剧。(3)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给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深刻变化。在世界变革潮流的影响下,我国社会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就经济社会而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正在进一步发展。
这些变化是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考验。首先,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世界范围的产业革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如部分农民向工人阶级队伍转化,工人阶级内部分层呈多样化趋势,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联系的各种阶层不断扩大。如何巩固和发展新形势下党的执政基础,这是新世纪党的建设面临的新任务。
其次,党员的社会角色和一些党员干部思想意识发生了新变化,对新形势下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党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得不充当多重社会角色。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党性原则,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这是时代赋予党建工作的新课题。
再次,党的一些基层组织建设形式的要求发生新的变化,需要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拓宽工作思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大量出现,使人们在就业和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显然,完全依靠过去的方式、方法来实现党的领导是不够的。它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确保党的领导能够有效覆盖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理论创新基础上的发展是压倒一切的硬道理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如果我们的思想认识落后于实践,实践就会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自觉地与时俱进,自觉地开拓创新,就能够引领历史发展的潮流,走在时代的前头,对新事物新变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必然被历史的大潮所淘汰。
判断某一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有两条标准:一是能够正确解释以前发生的现象;二是能够科学预测将来的发展。发展在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是压倒一切的硬道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则是我们实现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创新不是简单地从“过去”走向“今天”,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当今”体现“未来”。为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应当在当前的运动中代表运动的未来”,以自身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党为什么要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决定的。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把自身的阶级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紧密结合起来。它既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塑造和推动时代前进的先锋队。其阶级性和先进性的结合,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但党的先进性又不仅仅是自身阶级的属性,重要的是它的每一步实践都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决定着党的纲领、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实现。党只有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始终充满活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永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发展是有效的坚持。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需要继承和发扬,同时又必须以改革的思想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都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真正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样,我们才能确有把握地在理论上不断打开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开拓新境界,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