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的春天
———胶州市贯彻落实“三十条”侧记
春雨过后的胶州大地一片生机。
连日来,无论城区还是乡镇,胶州人谈论最多的就是“三十条”。而上到胶州市委市政府,下到基层的农民群众,着手忙活的更是贯彻落实“三十条”。
做大“三大产业”的好机遇
“全市郊区工作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七个互动’,这是做大出口加工贸易、机械制造、物流产业,提高区域经济总量的绝好机遇。”胶州市委书记李皓如是说:“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胶州就必须大力发展‘三大产业’为龙头的二三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才能实现财政快速增收,反哺农村和农民。”
胶州市提出,在贯彻“三十条”的具体策略上,最重要的是依托现有工业项目做足承接和配套文章。主要包括:搞好船体部件新产品开发,尽快形成大造船配套产业链;加快启动客车项目,建设配件城,拉长汽车配件产业链;依托海尔、澳柯玛等知名企业,拉长基础装备制造产业链,尽快做大做强机械制造、家电电子、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精细化工五大特色产业群。
今年,胶州市已引进42个外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142万美元。他们近日又进一步明确,年内要确保引进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40个;引进过亿元的内资项目10个。靠经济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保障。
涉农部门惠农忙
“‘三十条’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就业制度。今后,在城镇实行的就业优惠政策将惠及农村劳动力。”胶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刘世松向记者透露了他们今年的工作重点:由注重城区就业向统筹城乡就业转变;由注重数量向量质并重转变;由一般性就业向注重弱势群体就业转变。今年,胶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是实现“千万万”:向国外转移1000人,向国内先进地区转移1万人,本地转移2万人。
胶州市是全省第一个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县级市,现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有8131人。为落实好“三十条”,胶州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决定将低保金由过去的每人每月20元,提高到40元,并免费为他们提供柴草、修缮房屋等服务。同时,特困群众中去医院就诊的,将免收挂号费、处置费、床位费;做生意的,减免相关税费;照明用电在定量范围内的,免收地方电费附加费。这些措施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
胶州市林业局、农业局、海洋与渔业局等等,无论走进哪一个涉农部门,都可以看到热烈的景象。大家都在忙着从“三十条”中寻找自身的定位,都在忙着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修改政策规定,制定新的惠农政策,以尽快给农民带去实惠和效益。
这样的文件农民最欢迎
“这是个为咱庄稼人送钱的文件!”正在蔬菜大棚里忙活的里岔镇后良村党支部书记赵桂玉如此认为。1998年,赵桂玉与村干部带头承包蔬菜大棚,引导乡亲们种起了反季节蔬菜。现在日光温室大棚已经发展到100个,占地200亩。“往后这政策好了,俺只管放手带着群众干就是了!”这几天,他三天两头往农业局跑,请专家来村里讲如何种植有机蔬菜的知识。
在张应镇洋河崖村,去年播种的日本大叶菠菜已经长出了嫩绿的小芽。村民刘才富说,菠菜是按照公司技术规程种出来的,可以直接卖给青岛福生食品有限公司出口,效益非常高。而作为龙头企业的福生公司,则对“三十条”中的鼓励政策备感兴趣,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要借助政策扶持,积极发展壮大自己,尽快跻身全市农产品加工十强行列,为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本报记者梁学勇本报通讯员颜波赵法文
编者按在近日召开的全市郊区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决定》。这“三十条”决定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岛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从城市到乡村,人们都在热议“三十条”。近日,本报记者到郊区采访,看到的是从乡镇到村庄都在学习贯彻“三十条”的场景,感受到的是从干部到群众都在鼓干劲、谋发展的崭新风貌。从今日起,本报开辟“郊区工作会各地抓落实”专栏,以反映市郊大地在贯彻全市郊区工作会议精神过程中形成的新思路,带来的新举措,产生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