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李斌)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日在此间发布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2020年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以供有关部门作决策参考:用20年左右的时间,GDP总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基本完成工业化,中国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三名的行列,同时基本达到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要求。
课题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说,到那时,中国的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36%提高到55%以上,具有容纳7亿至7.5亿人口的城市容量,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大、中、小“城市体系”。“国家发展将主要依靠三大组团式城市群、七大沿江沿海沿路的城市带、若干个具有竞争能力的中心城市圈。”
牛文元说,到2020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要走过三大“零增长”台阶,即依次在2010年左右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2015年左右实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2020年左右实现城市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中部地区再用15年走过三大“零增长”的台阶,西部地区再用30年走过三大“零增长”的台阶。
到2020年,中国信息化程度和国际竞争能力将提高到全球前15名行列。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占用面积不得超过国土总面积的2%,但其辐射带动的地理空间应不小于自身面积的30倍。届时,中国单位能量消耗和单位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8至10倍,逐步逼近国际社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20年,四大系数也将在中国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不超过0.35,基尼系数保持在0.35至0.40的水平,人文发展指数不低于0.80,城乡二元结构指数限制在1.80以下。
到202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6岁,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平均达到25,科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中国将有效地克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并整体纳入可持续的循环经济体系之中。”
新闻背景:全面小康怎样“衡量”?
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李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全面小康社会究竟要靠哪些指标进行衡量?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为此提出了一个指标体系框架。
这个框架综合体现了整个社会演进的动力特征(社会经济有序运行的推动力)、质量特征(反映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的高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的变化等)和公平特征(社会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成员、是否存在公平就业和受教育机会等)。
这个指标体系框架包括发展动力(工业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市场全球化程度、城市化程度、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质量(经济增长效益、社会运行质量、集约化程度、生态化程度)和发展公平(收入分配公平度、受教育公平度、就业公平度)。
这些“母指标”包括了人均GDP、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脑数、贸易依存度、城市化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万元产值能耗、人均住房面积、废气综合处理率、城乡收入差距、男女受教育公平度等40个基层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