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良木集团开拓国内外市场走笔
改革开放的岁月,见证了青岛良木集团走过的不寻常的创业之路。
1984年10月,借改革开放的东风,王友旭与同伴13个人集体承包了流亭红埠木器厂。刚接手时,仅有几件简陋设备,并无分文流动资金,就是在这一典型的木工作坊里,王友旭依靠13颗勃勃跳动的雄心,义无反顾、大踏步地闯入了市场。
那么,良木的创业者们,是怎样在市场经济的风雨中拼出了一条辉煌的崛起之路呢?
以崭新的产品开拓市场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青岛红埠木器厂与山东省土产进出口公司建立了生产关系,作为其下属企业之一,开始加工出口日本的桐木拼板产品。当年仅生产40立方米,产值19万元。对一个小小的木器加工厂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机。
生产、销售渠道初步理顺以后,他们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企业整顿和抓好产品质量这两方面上,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考核规定和管理办法。在规章制度的落实中王友旭以身作则,严格执行。曾有一次,因洽谈业务,他从办公室中吸着烟走到院中,待醒悟过来,为时已晚,于是他遵照“院内严禁烟火”的有关规定,把50元自我罚款交到财务并写了书面检查,贴到厂门口。
在质量管理上,他组织各级管理人员严格质检考核,各工序层层把关,自检、互检、专检交叉进行。为此,青岛红埠木器厂的产品逐步为日本用户所认可,订单中指名要“红埠拼板”,订单有了,生产规模问题又迫在眉睫。
为扩大生产规模,他多次多方筹集资金,引进了日本合金钢锯刨,建起一条具有当时最高水平的日本工艺流水生产线,年生产能力突破1.5万立方米,当年创汇350万美元。使拼板生产规模达到同行业最高水平。
但实践证明:在竞争十分激烈的木器加工市场上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1993年以来,他多次考察论证了日本市场,发现日本风格十分明显的桐木“和式家具”,在家具行业中居重要位置,在市场上非常畅销,但国内尚属空白。他立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赴日本搞“和式家具”研究开发。经过不懈努力,首获成功,与日本富士物产交易株式会社和省物产进出口公司合资成立“青岛金桐木业有限公司”。生产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和式家具”和部件,全部销往日本,并在当年打入日本东京靖海国际家具博览会,年均创汇460万美元。目前,日本“和式家具”已成为青岛良木集团的出口拳头产品,年出口交货32万套,是国内同行业中独一无二的创汇产品项目。
良木又积极申办并于1994年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与日本十几家大的批发商直接贸易。在充分利用外资、理顺出口创汇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以云杉、铁杉、榉木、枫木、美国进口樱桃木等为原材料的美式高档实木门和以柞木、楸木、桦木等原材料的雕刻家具、餐桌、餐椅、宾馆系列和橱具系列等国内外家具最新产品,极大地扩大了市场份额。
以科技和人才抢占市场
在市场经济的变革之中,良木的创业者们深深体会到:“科技和人才是企业腾飞的双翼”。近年来,王友旭围绕着“名牌”战略的实施,使科技和人才这两大优势更加集中,资本急剧扩张。
1992年,他们经过考察,引进了一条年生产能力达60万套的出口桐木制品生产线。1993年又引进日本八轴锯等先进设备和工艺,开辟了出口家具生产线。1998年4月份又投入600余万元,先后引进一批日本、意大利的先进的木工机械设备。几年来,良木共计投入7000余万元,彻底更换成全新技术装备,具备了国际一流水平,领先于国内同行业厂家。与此同时,在“引外才,育内才”的思想指导下,几年来,仅招收的大学本科生即有36名,大中专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工程师50多名。同时还走出国门,聘请了日本专家来企业指导管理,带动了员工素质和公司整体水平的提高。在“育内才”方面,几年来共选拔200余人次参加区以上专业技术培训。还聘请了青岛大学教授、化工学院和青岛高校电脑老师定期到企业授课,班组长、科员以上管理人员全部参加学习。近年来先后组织100多名班组长、技术骨干到日本进行企业管理和工艺技术方面的学习,每人学习时间在一年以上。
近年来,企业用于人才开发方面的资金多达1000余万元,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从十几种增加到1000余种。1998年,“良木”家具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1999年,“良木”实木门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同年“良木”牌家具再度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2000年,王友旭带领技术人员几次赴日调查市场,回国后,经过反复的论证试验,最终研制开发出了具有日本家具特性的烧桐家具,再一次填补了国内空白,深受日本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加强国内产品开发力度,推出了无化学危害成分的环保型大芯板装饰材料,投放市场以来供不应求,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如今,良木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并通过了市级认定,为进一步研制开发和不断创新打下了牢固基础,真正使经济增长转移到领先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积极推行名牌战略上来。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