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健食品协会,一个国字号的协会,它在行业中的地位应该是非常权威,但为何却成了国务院纠风会议上的一个反面教材?
近日,中国保健食品协会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它是我国第一个被注销的全国性行业协会组织。这是今天正在召开的全国企业治乱减负工作会议上传出的消息,国务院减负办、国务院纠风办今天在会上通报了中纪委、监察部对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调查的结果。
“减负会”治“三乱”
为期两天的全国企业治乱减负工作会议目前正在北京举行,我们从会议上了解到,2003年全国共取消对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项目8400多个,涉及的金额超过了182亿元人民币。国务院减负办同时表示,治理整顿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行为,仍然是2004年治乱减负工作的重点。
国务院减负办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3年全国取消的不合理收费项目中,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7769个,减负金额达55.6亿元。共查处“三乱”案件7705件,受党纪政纪处分的有2284人。
在会议现场,每一位与会代表都收到了一份国务院减负办和国务院纠风办联合下发的通报。这份文件通报了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乱排序、乱评比、乱收费以及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的严重违规行为,被民政部注销登记的情况。与会代表认为,行业协会的乱排序、乱评比、乱收费行为,已经成为企业治乱减负工作中出现的一种新问题。
保健食品协会缘何落马
今天在会议上受到批评的这个中国保健食品协会,成立于1985年,它的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理说,这样一个国字号的协会,它在行业中的地位应该是非常权威的。为什么今天却成了国务院纠风会议上的一个反面教材呢?
2003年6月份,国内很多保健食品企业接到了一份《全国保健食品行业统计信息发布暨表彰大会的通知》。发通知的是中国保健食品协会,他们将通过媒体公布全国保健食品2002年总销售100强企业和保健食品优秀产品。一家生产螺旋藻的企业也接到了这个通知。按照协会的排法,这家生产规模非常小的企业不仅进入百强,而且还被列为10强外向型企业。
这样的评比引起了众多厂家的怀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暗中进行了调查,主管部门发现,保健食品协会搞的所谓行业评比,不过是一场巧立名目,向企业收取几千到几万金额不等费用的骗局。企业所得奖项越多,需交纳的费用也就越多。
在2003年7月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出通知,要求中国保健食品协会立即停止召开发布会及其一切相关活动,退还向企业收取的费用。但该协会对主管机关的决定置若罔闻。
2003年10月30日国家民政部注销了中国保健食品协会的注册登记。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负有行业主管责任的业务司有关领导进行了责任追究和处理。
主管部门如何看待
不单是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受到了批评,它的主管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领导也受到了追究。那么,今天公开的这起行业协会被注销的事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是如何看待的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吴刚就告诉记者,中国保健食品协会的违规行为并不是偶然的,早在2001年8月18日,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就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保健食品行业统计信息发布暨表彰大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口头警告的方式通知协会不得再举办类似活动,但是到了2002年8月18日,第二次“全国保健食品行业统计信息发布暨表彰大会”在同一地点再次举行。
记者看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纪检部门2002年11月出具的一份报告,其中对协会已经明确提出了批评和整改意见。
2003年7月中旬,由中纪委监察部驻卫生医药部门纪检组监察局派出的调查组对中国保健食品协会乱评比、乱收费的行为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查。在调查报告上,调查小组建议协会马上注销,并追究主管业务部门的责任。10月30日,民政部注销了中国保健食品协会的注册登记。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协会业务的人事政策法规司副司长、人事处处长也被免职。
全国整顿保健品
新的行业协会对于保健品市场的作用有多大,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
据有关部门的历史统计,我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一度曾达到3000多家,产品达万种之多。调查显示,保健品的宣传内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占73.5%,其中对产品功能进行虚假宣传、擅自宣称产品具有保健功能的占31.4%。有的保健食品中擅自添加药物甚至违禁药品,还有的伪造卫生部门批准文号等。
混乱的市场中隐藏的是保健品的暴利。业内甚至有这样一个说法,保健品是“四、三、二、一”产品,即一分的成本、二分的流通费、三分的广告费,四分的利润。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保健食品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而消费者也深受其苦。
国家对保健品市场的整顿中,也让监管部门看到了一些市场之外的事情。一个行业两个协会,非但没有起到规范市场的作用,反而乱评比、乱收费,加剧了市场混乱。整顿市场,是不是只管企业,不管协会呢?今天国务院减负办公室通报注销中国保健食品协会的决定,也对市场发出了另外一种警告。据《经济半小时》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