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颐中格栅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里,“走创新之路,铸国际品牌”十个鲜红的大字,在雪白墙壁的映衬下,格外地惹眼。
这两句话,是颐中格栅的立企大计,似乎也可用来表明青岛新材料产业坐视山东、胸怀天下的雄谋大略。
2月的青岛,春光明媚,乍暖还寒。汽车离开市区,一路行进在城阳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处处讲求“一流”的新区城阳,向来是孵育高新技术产业的一块热土———这里已成为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核心区域,100多家新材料企业和从实验室、中试基地到工业园的成果转化“产业链”早已在此生根开花,结下灿灿果实,飘出幽幽馨香。
说起城阳与新材料的“结缘”,里面还有个真实动人的故事。
3年多以前,时任城阳区区长的李学海与市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光烨教授不期而遇。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十大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等多项荣誉的刘光烨作为我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所领衔的市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与海尔集团、齐鲁石化、颐中集团等共同承担完成了数项国家重大产业化攻关项目,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一位是区长,一位是专家,两人一见如故,分外投机。从国内到国际,从地方到高校,从人才引进到成果转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一方面,高校普遍缺乏科研经费,缺少转化载体;另一方面,地方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技术和人才,更离不开产学研。整整一下午的推心置腹,让两人迸发出干事创业、共图产业发展的思想“火花”。善弈者谋势。
城阳要发展,新材料产业须先行。2001年的春天,双方即签定共建协议:城阳区参与共建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以此为依托在城阳区建设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城阳区政府每年拿出50万元支持科研,实验室成果将优先在城阳转化……
时至今日,回忆起那段往事,刘光烨的言谈中依然流露着发自内心的激动。“城阳对新材料的认识,对人才的渴望,让我兴奋,让我感动!3年多来的合作更让我庆幸当初的选择———干事创业,就到城阳!”
打那以后,他就像一台上足了发条的闹钟,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园区之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如同白驹过隙,对比当年开工时的情景,“场面”早已今非昔比———
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创造性地推出“项目+公司”模式,已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近20项,创造产值近3亿元。
新材料科技工业园总投资近2亿元,完成了3万余平方米的厂房与公用工程建设,先后有五大领域的10多个项目在这里实现了产业化。
中试基地的“表现”尤其让人刮目。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时,看到一座下辖四个中试车间的成果“孵化器”已展现在眼前,创惠实业、乐化科技等企业先期入驻,琴科工程塑料、乐化科技二期工程即将开工。中试基地建成后,将吸引、孵化包装材料、涂装材料、精密成型材料、工程塑料合金等项目,并建设大型培训中心和企业服务中心等,目前已从国内外融资4000多万元。
在位于四楼的新材料成果展示大厅,记者见到了一种“
O”型密封圈。科研人员介绍说,这种超低温氟材料出自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已经被用在“神舟”五号飞船的生命维持系统,完全达到了航天高科技要求。
中试基地不仅要孵化项目,还应孵化人才。刚好在采访之前,上海交大高分子材料学博士赵娟慕名“加盟”,开口就说看好这里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团队氛围。今年,实验室还打算面向日韩招聘一批“海归派”,筹建大型研究机构,其用意非常明显:整合多方资源,加强原始性创新。
今天的城阳,沿双元路两侧由南向北延伸至204国道,美高化工、颐中格栅、浩普科技、广源发集团等企业林林总总,“亮点”层出不穷。颐中格栅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6000吨的高性能聚合物格栅生产线,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使青岛成为我国最大的高档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宏丰集团建材有限公司年产1500吨常温固化型氟树脂及高档氟碳涂料项目,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去年完成销售收入近4000万元。
城阳区委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城阳区将充分发挥现有基础条件优势,把新材料作为发展高新产业的主体,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基地。通过自主培育、引进重大科技成果,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品牌,形成新材料技术领域的特色区域优势,进而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品升级。预计到2005年,全区新材料产业产值将突破80亿元。
一年之计在于春。冬天已经远了,春天就在眼前!
本报记者张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