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是立春后的第20天,北京的早晚仍然有些冷。昨天清晨6时,天还黑着,谢振华就起床了,这将是她进京捐献造血干细胞至关重要的一天,准备了多日,终于将实施捐献了。
早上又注射了一针动员剂,吃早饭时小谢有点不舒服,但她还是坚持着吃了鸡蛋和包子,但没敢喝水,因为听说上午的干细胞采集要持续3个多小时,中途不能上卫生间。
8时整,救护车来了,接小谢去北大医院二分部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正赶上周一早晨的上班高峰,路上有些堵,虽然二分部与小谢所住的三分部相距只有两三公里,但20多分钟后才到达。
采集开始
采集安排在血液内科的细胞单采室,里面放着一张床和一台高一米半左右、宽约一米的血细胞分离机。岑溪南医生和张青护士长、赵红艳护士已经在等小谢,为了确保采集顺利,院方还专门请来了这种美国产血细胞分离机的技术人员。
8时50分,一切准备就绪,护士准备在小谢的臂弯处穿刺,其他人被要求退出房间。小谢友好地向大家做出表示胜利的手势。
几分钟后再次看到小谢,她的两个臂弯处已经分别连上了一根细管,如同平时打吊瓶用的医用塑料软管,里面流淌着小谢鲜红的血液。
医护人员说,这两根管子一根是从小谢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经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出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留在一个专用的小袋子里,其余的血液再经过另一根管子从另一支手臂静脉输回小谢体内。
专家守护
采集开始不久,小谢的主治医生、北大医院血液科主任任汉云教授赶来,询问小谢感觉如何。看得出,小谢有些疲倦,但她说:没事。
任教授告诉记者,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规定,造血干细胞的供者和受者不能在同一家医院,并且已经确定了几家定点采集医院,北大医院是其中之一,此次负责谢振华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他们的任务就是保证采集成功,保证供者安全。
他说,国外开展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有10年左右,现在全世界每年做几万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我国由于捐献者资料库近几年才建立,所以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开展是近两年的事,但进展很快,目前已有多个省市实施过。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捐献者的安全是可以保证的;受者的情况比较复杂,因其排异反应不同而康复效果不同。
采集过程中,小谢有些不适,医生说这是正常的低钙反应,给小谢做了补钙处理。
多方瞩目
9时许,采集室外面已经聚集了十多名记者,既有来自青岛的,也有闻讯赶来的北京媒体记者,他们不失时机地捕捉着有关小谢的所有信息。
上午10时15分,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管理中心副主任邹庆波来到采集室看望,并给小谢带来了“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和一束美丽的郁金香花束,祝愿她捐献成功。
10时35分,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北京分库负责人和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来到采集室。经介绍,小伙子名叫任伟,是北京邮电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四川人,也是造血干细胞的志愿捐献者。近日,他得悉他的血样经检测与福建省的某位患者配型成功。不久,他将实施捐献。昨天,他是先来了解一下造血干细胞的采集细节,并问候正在实施捐献的青岛姑娘谢振华。
12时45分,采集结束。在这3个多小时里,共从小谢外周血中提取造血干细胞约60毫升,血液循环量为12000毫升。谢振华在北大医院二分部短暂休息后,由救护车护送回她进京以来一直住的三分部血液科病房。
输入患者
下午1时30分左右,医护人员把从小谢身上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放入一个40cm见方的蓝色盒子里,由陪同谢振华赴京的青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于青护送,前往患者所在医院。
经过简短的交接仪式,下午2时30分,从谢振华身上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开始输入患者体内。
半小时后,医生说,输入完毕,患者没有出现不适感。
在这里,我国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院士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些血液病患者康复的唯一途径或佳径。非血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由于配型困难(一般为1/400到1/10000),所以非常难得。因为要长时间地观察患者的排异反应,所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年左右时间才能确定移植是否成功。
贴心问候
昨天下午,第一次采集了造血干细胞的谢振华在北大医院二分部见到了一位意外来客,他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杨曦,不过他不是去采访小谢的,而是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身份去看望她的。杨曦曾在去年12月给北京的一位白血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是北京市首位同城捐献者。
作为一个有捐献经历的大哥哥,杨曦描述了自己捐献时的感受,并把妈妈参考专家建议制定的捐献后食疗菜谱交给了小谢,嘱咐她保重身体。
据悉,今天谢振华还将第二次赴北大医院二分部采集造血干细胞,采集量与昨天大致相同。(本报北京专电/本报记者王丽艳)
昨天上午9时,医护人员在为谢振华采血。本报记者王丽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