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重建工作将成为“二战”后最大的重建工程,需耗资8000亿美元,时间是5到10年。
在google上键入“rebuilding
iraq”(重建伊拉克)后,就会有很多美国网页跳出来,专门教美国公司怎样到伊拉克做生意,细到注册手续。
在中国,当中兴通讯在上周拿到中国在伊战后重建的第一份正式商业合同后,伊拉克重建商机的话题骤然升温。
同样在上周,北京初春的夜色中,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也正式启程。第二天早晨,新华社发出一条电讯稿,其中最后一句话是:绿洲石油公司和东方电气集团的工作人员随行赴伊。
中国公司已经拉开了西进伊拉克的序幕。重返伊拉克的中国公司中,有惟一的驻伊采油商绿洲石油,有中国三大发电设备制造商之一的东方电气集团,有战前已在伊卖出50多辆火车机车的轩辕集团等等。
在伊拉克重建市场中,虽然中国公司第一笔合同只有500万美元,但还有上百亿美元的大单在等待中国公司。
据中国驻伊拉克前大使张维秋介绍,在基础设施和成套设备方面,美国已经表示要将至少一半的重建项目交给伊拉克公司做,但很多伊拉克公司最后还是要将合同分包出去的,这样,那些曾与伊拉克合作过的中国公司,会得到很多分包和转包合同。
而在家电、纺织等市场上,中国江浙一带的小商品也许会向流水一样进入伊拉克。 郭淑香
绿洲石油公司神秘出山
中国赴伊准备开采油田
绿洲石油是一家由石油巨头中石油和另一家特大型国企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的合资公司,一家在114查号台上找不到的公司。
对于绿洲石油此行的目标,绿洲石油北京总部以“总公司没有授权发布关于绿洲石油重返伊拉克的信息”为由,未作出明确答复。但任何一个熟悉“黑金之国”伊拉克的人都可能会联想到绿洲石油的用意所在。
“在伊拉克重建中赢得新的市场,特别是参与伊拉克石油开发,获取石油市场份额这将是中国在伊拉克的‘重头戏’。”接受采访时,几位能源专家均有类似表述。
战前在伊拉克的20多家中国公司中,绿洲石油是惟一从事油田开采业务的此番重任落于其肩成为必然。
据悉,1997年该公司与伊拉克石油部签署了开采阿赫代布油田长达26年的合同。该油田位于巴格达东南,地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一个原油储量约6亿吨的中型油田,预计日产量9万桶,投资5亿美元左右。这是1996年底至今,伊拉克被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签署的两个油田项目中的其中之一,也是中国在伊拉克及周边地区最直接、最大的石油利益。
但由于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制裁,中国的石油设备和材料难以进入伊拉克,实地开采油田的工作一拖再拖。去年7月,美国任命的伊拉克石油部临时负责人贾德班在公开场合表示,伊将冻结同中国一家公司的石油开采合同,实际上指的就是绿洲石油。
对此,业界估计,绿洲石油重返伊拉克极有可能为续前约带来转机但前提可能是中国在减免伊拉克债务上做出让步。晨报记者李隽琼
东方电气重建合同将扩大10倍
第二批重返人员昨日启程赴伊
成都—北京—约旦—巴格达,这是中国东方电气重返伊拉克的“淘金路”。
昨天,该公司重返伊拉克第二批5名人员已经从北京前往约旦,再转至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与几天前先到的两位同事会合。
“战前我们与伊拉克签订的供货合同超过1亿美元。这次重返伊拉克,除了完成已有的合约以外,还将有更重大的合作项目要谈,涉及的合同金额将比已有项目多得多,保守估计应该是其10倍左右。”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党组工作部武女士说。
东方电气是我国三大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集团之一,也是我国较大的机电成套设备出口基地之一。
伊战爆发后,美英联军重创巴格达等大中城市的电力基础设施。所幸的是,东方电气与伊拉克的合约一期工程已经完成,这座建在巴格达东部的电站并未受到袭击,成为伊拉克的供电主力。
据悉,目前,东方电气已经在伊拉克电力建设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中国企业在伊拉克的声誉,东方电气在伊拉克建成的电站性能良好,这些都为我们争取到新的订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武女士说。
晨报记者 李隽琼 通讯员 武志
请中国前驻伊商务参赞挂帅
轩辕集团去年已进驻巴格达
轩辕集团是哈尔滨的一家民营公司,记者在哈尔滨的114查号台甚至没有查到它的电话,多方辗转后发现,这样一家低调的公司在伊拉克却有不小的商业建树。
伊战前,伊拉克铁路上跑的50多辆“大连机车厂”的火车就是他们卖出去的,这是五六亿元的大买卖。
引人注目的是,这一次,轩辕集团阵前挂帅的是1999-2002年中国驻伊商务参赞黄炳松。
轩辕集团的李总昨天对本报说,他们在中东有一个代表处,就设在伊拉克,现在黄炳松是这个代表处的首席代表。黄炳松是退休后被轩辕集团返聘的,他在伊拉克商界的人脉很广。
轩辕集团有关人士说,去年,伊战一结束,他们的人马就早早地进入了巴格达。现在,在巴格达代表处就驻有3个人,正忙着寻找伊拉克的重建项目。
据悉,黄炳松正在同战后伊拉克铁路局重新建立联系,商讨完成战前还没有交完的20辆机车供货合同;同时,查看轩辕集团的机车零件战时被抢情况并准备从国内发货;另外,他们要在伊拉克扩展投资新领域。
“项目已有定的了,但还不知具体金额。”轩辕集团一位人士说。
轩辕集团2001年进入伊拉克市场,除了火车外,还往伊拉克销售汽车、手推车、灭火器等设备。
晨报记者 王正鹏
中兴拿到中国第一单重建合同
华为手机网部署到库尔德地区
战后的伊拉克,通讯市场成为全球电信高手过招儿的前沿阵地,两家中国电信设备商已经在这里大有斩获,它们是深圳的华为与中兴通讯。
伊拉克现在境内原有的通讯网络设施缺乏维护,加上战争的严重破坏,通讯网成为战后重建的重中之重。中东地区恰好是这两家公司拼杀的战场。
上周,中兴通讯宣布,与伊拉克通讯部成功签订了一个通信设备合同。“尽管只有500万美元,但这是中国公司在伊战后与伊拉克签署的第一份合同。”中兴负责该项目的经理董宝平公开表示。
为拿到这单数目并不大的生意,耗费了6个月的时间,谈判进行得很艰难。
但它的对手华为早已提前“潜入”了伊拉克北部的沙漠地区。记者从华为内部获悉,去年年底,华为就在伊拉克拿到一笔近千万美元的生意,成为伊拉克通讯网络重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但华为对此秘而不宣。
华为向伊拉克交付了一套GSM网设备,部署在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地区。当时,美国军方在伊拉克建立了两张手机网,用于临时军管之需,华为的这套设备很可能是用来建设此网。
据悉,美国人可能在伊拉克还要建设一个CDMA网,华为和中兴将再次激战。晨报记者焦立坤
浙江商人集体重返伊拉克
中国小商品最快抢占市场
伊斯马义对浙江非常熟悉,因为“中国商品实在是太便宜了”。他的看法是:“我们的人民能够接受200美元左右的54厘米电视,这样的机型在义乌能找到更低的价格”。
伊斯马义只是众多伊拉克采购者中的一员,温州、义乌是他们最常去的地方,无论是鞋帽、手表、玩具还是茶叶、小装饰品,运回伊拉克都至少有30%以上的利润。
中国商人同样在行动。甚至在战争尚未结束的时候,就有许多来自浙江的商人已云集在伊拉克周边的国家寻找商机。“我们已经等不起了,战争使我们的损失达几千万美元。”一位跑到利比亚的温州商人说。
“我们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伊拉克。”浙江一家大型日用品商城的经理表示,他已在阿富汗重建时尝过了甜头。
实际上,浙江商人奔赴伊拉克已变成了一种集体行动,先锋就是温州人、台州人、义乌人。阿联酋的迪拜港口,是伊拉克商品进口的门户,在那里,仅义乌商人就超过了5万人。
温州市工商联会长郑胜涛说:“中国的小商品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很容易占领市场。此外,战后,建筑、五金、纺织品、小家电以及各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
当然,巨大的商机通常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在战后遍地是枪支和地雷的伊拉克,“我们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去做生意。”一位打算前往伊拉克的温州鞋商说。
晨报记者 张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