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青年作曲家郝维亚创作、中国歌剧舞剧院制作推出的音乐剧《花木兰》日前在北京音乐界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据悉这部戏的诞生,动用的财力物力和阵容之大以及媒体介入的宣传、评论、赞扬的热度之高,都是空前的。而其只在试演中,便被指部分旋律抄袭。
对于这部国产音乐剧的音乐创作,起初业内、业外透过媒体一片赞扬声。但是有一位音乐家指出,分为
A(主歌) B(副歌)的花木兰“亮相”歌曲“我希望……”中的
B段音乐照搬了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1905年创作的《第二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的三小节音乐旋律。有“好事者”专为此将由演唱者演唱的这首歌和拉氏的交响乐这段主题音乐演奏前后录在一起,以便让人一听恰似一盘“伴奏带”,而且,据说,不明就里的录音师当时还说呢:“这段音乐中国词填得是不错!”
这位音乐家评论说,这段音乐只有两小节,如果全剧只出现过一两次谁也不会注意,也不会说什么。但是这两小节作为主人公歌曲副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动机及其变型甚至在一个唱段反复使用了6次的渲染,多次咏唱。虽然音乐剧并没有写主题音乐,但这个音乐态势已经把观众引导到将其认定为全剧音乐的主要旋律。
这位音乐家半开玩笑地说,每逢听到此,我都禁不住想用西方礼节———脱帽,向拉赫玛尼诺夫致意;但是,在听中国的《花木兰》的时候出现了俄罗斯作曲家的旋律,此时的我不知道该向谁致意?
媒体的一片欢呼声也受到了这位音乐家的揶揄:“如果说音乐写得好,是由于‘拉氏音乐’这个原因,那将是一些媒体的判断失言。”(白宙伟)
“我是借鉴”
“我承认,这两小节是我在向拉赫玛尼诺夫借鉴,我向大师学习,向大师致敬!”郝维亚还说:“我并不认为这两小节能起那么大作用,要知道,我这个剧作其实并没有主题音乐;另一方面,民间流传下来的《木兰辞》音乐才是我真正的音乐源泉。”
“另外,我知道,国际通行的著作权有50年的年限,如果问我多少小节便牵涉著作权的规定界限,我可以查一查。”郝维亚说:“如果大家认为这是个问题,我会予以考虑是否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