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在伊拉克巴格达西南30公里的赫斯瓦,一名男子在一辆遇袭的美军越野车内寻找有用物品。驻伊拉克美军当日说,3辆美军车辆当天在赫斯瓦遭武装分子袭击,造成1名伊拉克翻译死亡,1名美国人受伤。新华/法新
美国中央情报局最近刚刚撤换了巴格达分站的负责人,因为最近频频发生的袭击事件充分暴露了情报部门的无能。事实上,这是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中情局第三次在伊拉克“换将”,但是效果却适得其反,情报工作每况愈下。《洛杉矶时报》记者格雷格·米勒和鲍勃·德罗金采访了许多熟悉内情的中情局官员和情报专家,在20日出版的报纸中披露了中情局兵败伊拉克的内幕。
情报战规模空前
自从美英联军攻占巴格达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将大批情报人员源源不断地派往伊拉克,其中主要集中在巴格达。除了巴格达之外,中情局还在巴士拉、摩苏尔和一些重要地区建立了分站,力图在最短时间内在伊拉克组建起一个强大的情报网。
对于美国在伊拉克情报人员的规模,中情局一直讳莫如深。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情报官员透露说,目前中情局在伊拉克的人员已经超过了500人。这是中情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情报战之一,只有在越南战争期间的西贡情报战可以与之媲美。
无人愿干的苦差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尽管中情局官员公开声称有很多情报人员争相前往伊拉克效命,但是一些熟悉内情的官员透露说,实情正好相反。
许多情报人员在被派往伊拉克工作时就提出要求说,希望自己在那里工作1至3个月之后就能回国。一些资深情报专家说,情报人员的频繁轮换是兵家大忌,因为情报人员到达一个新的地方之后往往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适应那里的环境。等到刚刚熟悉工作,并且开始初步建立一张个人关系网时就要离开,而新来的情报人员必须从头再来。
许多伊拉克“线人”抱怨说,他们刚刚适应了一个“上司”,几个月后又来了一个“新老板”,让他们有些不知所措。
一名前中情局官员说,由于人手匮乏,中情局不得不将许多刚刚结束培训的新手派往伊拉克,“他们不会说阿拉伯语,更不知道该如何培训间谍,因为他们自己还在被培训。”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尽管在伊拉克的情报部队规模庞大,但是真正的情报高手却是寥寥无几,许多中情局官员甚至离开翻译都无法行动。
躲在安全区不敢外出
对于情报人员来说,要想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必须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线人”提供重要消息;一个是孤身犯险,就像“007”一样亲自去危险的地方搜集情报。对于中情局在伊拉克的工作人员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有很大的困难。
由于伊拉克目前的安全形势十分糟糕,许多中情局工作人员都只敢在狭小的安全区内工作,甚至连外出和“线人”会晤都要三思而行。
三次换将越换越糟
今年2月以来,在伊拉克频频发生袭击事件,造成重大伤亡。美国军方认为情报失误是造成袭击事件频发的原因,于是中情局在伊拉克分站的负责人成了“替罪羊”。事实上,自从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巴格达分站站长已经三次换人,但效果却是每况愈下。
熟悉内情的官员向《洛杉矶时报》透露说,第一位站长在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之前曾经在伊拉克工作多年,非常熟悉那里的情况。在去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他搜集了大量重要情报,得到美国军方和中情局高层的赏识,于是对他委以重任。但是这位老兄在去年6月急流勇退,主动要求离开伊拉克,前往中东地区的另一个国家工作。
他的继任者曾经雄心勃勃地希望大干一番,在伊拉克干满一年,结果在去年12月就被免职罢官。一些不愿公开姓名的情报官员说,除了对伊拉克反美武装的渗透不力之外,人事纠纷也是导致他去职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位负责人是一名在美国情报圈内颇有名气的专家,曾在科索沃战争中屡建奇功,因此获得重用。但是他到任后未能扭转不利局面,结果只呆了两个多月就狼狈收场,一世英名扫地。
冯俊扬(新华社供本报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