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报与青岛新闻网联合举办的“两会你最关注什么”网上调查中,就业问题在“十大关注热点”中位居前列,同时,这也是人大代表们在会上会下热情讨论的话题。市民找工作该注意什么?政府部门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引导?记者昨日采访发现,人大代表的建议涉及了就业和再就业的方方面面,总结起来,可以说是“六个点子谈‘饭碗’”。
信息畅通 “卖饭碗”
用工信息是否能准确及时地传达到老百姓耳中?四方区人大代表王永奎认为,现在的就业信息已经很公开了,但由于中介公司太多,信息琐碎而又真假难辨,一个求职者可能要到许多地方去“碰运气”,却很难像股市行情一样,找到一个一目了然的“岗位走势表”。他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权威信息渠道的培育,让市民在找工作时更便捷地了解各种职位的需求状况和市场价位,这种“岗位晴雨表”对于供需双方都是一种引导。
社区挖潜 “找饭碗”
“据了解,目前武汉市的社区就业占了整个城市就业的40%左右,我们也应该加大对社区就业的关注度,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要做培育、整合的工作。”四方区人大代表王永奎说,“青岛社区服务就业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很大,政府应当在拓展社区就业空间方面加强引导,安排更多的人上岗。”
培育产业 “造饭碗”
人大代表王少萍海认为,政府要积极拓展就业岗位。她在四方团参加分组讨论时提出,四方区是老工业区,过去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对青岛的发展贡献很大,但目前国企不太景气,四方区政府提出了振兴老工业区的思路,意图通过建设汽车贸易大道和发展第三产业来带动就业和再就业。
转向民间“借饭碗”
“利津路上明明有正规的劳动力市场,可弘诚体育场旁的非法劳动力市场为什么屡禁不止?”四方区人大代表荆福传提出了个尖锐的问题,他认为,民间劳动力市场有其特有的吸引力,例如“成交”快、手续简单、供需双方交流便捷。劳动部门也应该提高服务效率,在与“招工游击队”的竞争中打败他们。
人大代表王永奎则提出另一个思路。他认为,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做了很大投入,但不必在每个环节都大包大揽。比如说,可以把职业培训转给民间组织,政府通过考核就业率等方式,加强对民间组织的调控管理,通过引入市场竞争的方式促进就业。
提升素质“抢饭碗”
“目前,许多大学生感到找工作难,纷纷走上考研路;对于4045人员、下岗职工来说,再就业就更难了。”人大代表王少萍认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她举例子说,现在社会对家政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外地已经出现了“大学生保姆”,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要在家政人员的培训上下大力气,提高保姆的素质。
换个思路“追饭碗”
“一方面是就业难,一方面是民营企业招人难。如何帮市民转变就业观念是一个大问题。”在谈到就业这一话题时,李沧区人大代表姜丰寿(左图)对部分人的“眼高手低”表示遗憾。“有些市民一提起民营企业,首先想到的就是被骗、没保障。其实,现在许多民营企业的各项待遇和国企已完全一样了,百姓就业观念该转变了。”姜丰寿认为,劳动部门和新闻媒体应该增强这方面的宣传,帮助民营企业解决人才不足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