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提出培育“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无疑为青岛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如何将培育城市精神落到实处,代表们谈了他们的看法。
培育城市精神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广大市民能否从内心自发地接受并自觉地实践。交运集团青岛长途汽车站站长宋定军代表说,塑造城市精神,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领导,通盘指挥,用“滴水穿石”的毅力、“寓教于乐”的方式、“润物无声”的艺术引导干部群众,共同培育、努力实践城市精神。青岛第九中学校长于寅生代表说:“城市精神不是通过一两个活动就能形成的,要长期坚持,而且不能像贴标签似的硬往上拽,而是要通过社会个体的各自实践来诠释和认识城市精神。”他认为,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因此,城市精神首先是市民的需要,而不仅仅只是城市精神塑造过程中的被动客体。
对于这一问题,宋定军、于寅生、即墨市电业公司经理孙立山代表指出,培育城市精神关键在于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宋定军代表说,要把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龙头工程,强化组织领导机制,落实领导责任制,强化规范管理机制,把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结合起来,同时,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建立监督网络,对城市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包括一些干部的行为进行监察和督导,并健全和完善各种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检查考评制度。宋定军代表强调说,要在全市老百姓中间形成“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氛围,必须首先从机关干部、公务员的形象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众。于寅生代表指出,培育城市精神要强化群众参与机制,吸引群众踊跃参与城市精神的培育活动,强化教育引导机制,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孙立山代表则建议,培育城市精神要强化物质保障机制,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育精神的投入机制,积极扶持和弘扬培育城市精神的活动和项目。
而培育城市精神,也离不开对城市历史文化“家底”的重视。孙立山代表说,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一项重要的“家底”。任何城市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不同时代的城市文化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现代城市中不同程度地遗存下来,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并对城市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应该说,它们是城市的灵魂,如果抓不住,根本无法增强全体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归宿感和责任感,凝聚起全体市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青岛的跨越式发展。”孙立山代表最后强调说。本报记者张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