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前的“万国邮政”“电光”到百年后的“大撒把”“非常爱情”,社会的变迁毫无遗漏地反映在词语的变迁上,浏览世纪流行词就是检阅一百年来的沧桑巨变。晚清时期流行语———新词让国人的嘴跟不上趟儿
本世纪初,当西方的事物、西方的观念潮水般地涌进国门的时候,受孔孟文化熏染了几千年的国人,不仅眼睛、头脑应接不暇,连嘴也跟不上趟儿了———那些新东西简直都没有现成的名称来称叫。思想上接受不接受倒在其次,当务之急是先找到合适的词好议论它。最直接的办法是采用音译,如:沙发、坦克、马达、咖啡等。
晚清婚爱流行语:女权。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纳妾。圆房。童养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贞节牌坊。望门寡。八字。庚辰。择吉。迎喜神。拜堂。民国时期
流行语———新词不再陌生
从20年代到40年代这30多年间,汉语词汇的变化基本还是围绕着不断出现的外来事物发展的。一件事物引进我们的生活后,起初不愿认同为我们正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而是在名称上标明它的“异类”性质,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加“洋”字:“洋烟、洋服、洋火、洋油、洋蜡”,到后来慢慢改成“香烟、西服、火柴、煤油、蜡烛”叫法的时候,就标志着对它们的认同了。
民国婚爱流行语:文明婚礼。集团结婚。婚纱照。自主婚姻。爱情至上。女界。女德。三从四德。妇女解放。男女授受不亲。节妇烈女。贤妻良母。逃婚。新中国17年流行语———词汇甩不掉意识形态
50年代以后的词汇变化主要是意识形态作用的反映,这种作用首先不是在事物的称呼上,而是更多表现在与人有关的称呼上。当以三反五反、公私合营、生产合作社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掌柜的、老伴、经理、董事长”也就不再有存在的条件了;当“粮棉统购统销,工人监督生产”等旨在把所有人的社会地位拉平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应运而生的响亮称呼便是“同志”。
50年代婚爱流行语:夫妻识字。包办婚姻。彩礼。新事新办。媒婆。爱人同志。搞对象。重婚。婚姻法。婚姻自由。先结婚后恋爱。
60年代婚爱流行语:移风易俗。早婚。晚婚。革命战友。共同进步。生活作风。拍婆子。泡马子。文革十年
流行语———“革命”的污染十年“文革”给语言造成的冲击可以说是既猛烈又彻底,然而也最短暂。下面这些词语虽然刚刚退出历史舞台20年左右,对当今青年来说却已多数不能辨识了:“忠字舞、支左、站错队、早请示、晚汇报……”。有趣的是“同志”这个词这时由一个泛尊称变为了一种政治待遇。随着60年代末期工宣队进驻各个单位,由工厂习惯带来的“师傅”一词逐渐普及成为被社会广为接受的新的泛尊称,一直延续到80年代。
70年代婚爱流行语:破鞋。野汉子。一帮一,一对红。三转一响。七十六条腿。双眼皮。酒窝。高价姑娘。晚婚晚育。偷情。亲不亲,线上分。家庭妇男。轧马路。秦香莲。陈世美。改革开放年代流行语———嘴上追赶的时髦
改革开放以来这20年的语言变化是全方位的,反映新事物的“香波、写字楼、移动电话”等都带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80年代婚爱流行语:集体婚礼。红娘。婚姻介绍所。征婚广告。婚外恋。贤内助。骗婚。婚前性关系。未婚先孕。人工流产。道德法庭。第三者插足。妻管严。大操大办。计划生育。人工授精。结扎。上环。泡妞。钓鱼。嗅蜜。大男大女。涉外婚姻。
90年代婚爱流行语:三陪。小姐。试婚。同居。妻妾成群。丰乳肥臀。离了吗?单身贵族。网络爱情。电脑征婚。旅行结婚。大撒把。热线。非常男女。傍大款。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