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建立时未设台湾厅,因为当时规定由28个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各自承包和布置代表本地的厅,而当时台湾没有这个条件。1972年2月,周恩来与尼克松签署《上海公报》,中美关系的大门打开后,台湾问题就突出起来了。周恩来以敏锐的战略眼光提出必须建立台湾厅。他亲自部署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局长负责办理这件事,并指定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协助指导。
当筹备方案送给周总理审阅时,他提出要请台湾同胞、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的领导人来提一提意见并参与筹备工作。当时请来了代表台盟参加政协的全国政协委员李纯青、苏子蘅、田富达、陈文彬、徐萌山以及陈木森参加了这项工作。
台湾厅于1972年国庆节前建成,周总理看后感到太小,而且在二楼,又决定将一楼较大的浙江厅改为台湾厅。台湾厅正式开放对外影响很大,日本的田中首相和世界各国的记者都来参观,向全世界报道。以后有关台湾的各种活动都在台湾厅举行,周总理在台湾厅接见了好几批旅美台胞,使他们感到很亲切,很高兴。有一次周恩来接见旅美台湾学者李南雄等一批台胞,介绍台湾厅设立经过时说,台湾厅原来比较小,现在把浙江厅改为台湾厅。周恩来风趣地说:“蒋介石是浙江人,他现在统治着台湾,我们把浙江厅改为台湾厅交给你们,这样很好嘛!”周恩来还说:“毛主席说寄希望于美国人民,这是从全世界范围内说的,在台湾范围内我要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后来李南雄博士把这些话写下来发表在海外的刊物上,许多台胞读后深受感动。
台湾厅建起来后,周恩来还经常征求台胞对台湾厅的意见。他感到台湾厅的设施都是大陆做的,就亲自让香港大公报社社长费彝民先生从香港购买台湾产的家具和器具。1974年,周恩来指示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根据海外台胞提的意见再拿出一个修改布置台湾厅的方案,并请几个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的人士参加讨论。方案拿出后送到总理办公室,当时周总理已经住院了,许多文件不看了,但他还是亲自过目这个方案。
周恩来生前为台湾厅的建立而操劳,逝世后又按照他的遗愿把骨灰匣放在台湾厅3天,以此表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早日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佟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