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翼云
提起岛城名票郑倩文先生,想必许多戏迷朋友不会陌生。他所扮演的“俏红娘”在一个时代里曾红极一时。
我的父亲郑倩文生于1920年,并非梨园世家出身,也未进过科班学校,仅凭对京剧事业的满腔热爱,执著钻研,最终苦学成材。1942年荀慧生率团来青岛演出,看了我父亲的表演,很是惊讶,后经荀先生的弟子何佩华等人的推荐,当即接纳父亲为其弟子,毫无保留地传授了许多荀派的技艺。得到大师的真传,父亲的演技有了长足的进步,他表演的“红娘”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倾倒了无数戏迷,“活红娘”就是当时观众送给父亲的雅号。
父亲在铁路小学上学时就常登台演出歌剧和舞蹈,进入铁中后,学校排演话剧,父亲时常担纲女主角。中学毕业后,父亲进入青岛邮电局工作,这时的他迷上了京剧,白天工作,晚上便去戏院听戏,学唱腔和做派。1937年青岛成立“欢声剧团研究社”,加入剧团的父亲实现了从艺的夙愿。从此,他便专心致志地研究京剧艺术,在梨园老艺人和票界老前辈的教诲下,登台演出的第一出梅派戏《玉堂春》一炮走红。舞台上的父亲扮相俊美、身段灵活、唱腔委婉、念白清晰,票界老前辈建议父亲改学荀派,1938年春节荀慧生的弟子何佩华来青演出,父亲求师拜见,如饥似渴地学习荀派的代表作《红娘》,当时的父亲白天上班,只有到了深夜,待戏散人走后,才能聆听何先生说戏。期间,为了获得艺术的真谛,父亲一连数日不回家,栖身于旅馆,和衣而卧。此事可见他的执著。
青岛解放后,父亲奉调济南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工作。1952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省邮电工会邀请我父亲参加义演,父亲拖着病身子,连续演出了三天荀派戏《红娘》、《红楼二尤》和《红鬃烈马》,慕名而来德观众把演出礼堂挤得水泄不通,父亲乐此不疲。1953年父亲因患眼疾回青治疗,边养病,边传授京剧知识,为弘扬国粹艺术尽其所能。从1957年开始,父亲义务做了一些单位艺术指导,先后为铁路局、粮食局、水产局等单位排练了《桃花村》、《柜中缘》、《拾玉镯》等剧目,父亲不仅要指导演员的唱、念、做、打,还要指导琴师、司鼓,在忙碌中他感到了极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