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新闻网 > 青岛政务要闻 > 正文
竞争的基础是素质――-对于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思考
青岛新闻网  2004-02-05 05:29:31 青岛日报

页面功能  小字】【 】【打印】【关闭

 

   提高农民就业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而要实现就业就必须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如果说就业是根本、是目的,那么培训就是前提、是基础。

  之所以把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我们从实践中得出的深刻教训和必然启示。

  不和谐的“统一体”

  有几件事可以使我们把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

  几年前,几家大型外资企业在胶州湾畔建厂,他们需要4000多名农民技术工人。胶州市有关部门非常珍惜这个增加农民就业的机会,便主动在胶州、以后又扩大到周边地区展开大面积“撒网”,但结果却令他们失望:符合招工条件的只有区区几百人。

  胶州一家文化用品公司的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好像一个“流水工厂”,由于农民工技术水平低,每年都要辞退几十人,员工队伍极不稳定。为鼓励职工技术创新,公司对于各项生产小发明设置了专项奖,可两年多了,奖金一分钱也没发出去。

  局面一度就是这样的尴尬:“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的员工多多;另一方面是农民就业找不到门路,致富遇到阻力。原本应该相辅相成的自然组合体却因为农民自身技术含量低而断裂,的确令人惋惜。

  “即墨经验”及其他

  可喜的是,这种在转移农村劳动力过程中全国普遍凸现出的教育培训滞后问题,已经在我市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区市、各相关部门情系农民、扎实工作,正在走出一条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符合我市实际的新路子。仅去年,我市通过大范围培训,就帮助15万农民实现了就业,据保守估算,这15万农民的年工资收入约为7.5亿元,占去年全市农民增收总额的46.7%。

  目前,在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取得明显进展和成熟经验的是即墨市。自2001年以来,即墨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手段,在3年的时间里培训了农村劳动力8.99万人,通过各种途径转移了7.6万人,其中80%以上实现了非农就业。

  即墨市算了这样一笔账:按农村一亩地年均纯收入500元,而向二三产业转移一个劳动力的年收入6000元来计算,那么,每转移一个农村劳动力的收入相当于增加了12亩耕地。基于以上认识,即墨市发出了“为农民增收一分钱而奋斗”的号召,明确提出并大力推行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战略。他们连续3年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确定为市政府每年要办的大事、实事之一,并纳入对市直有关部门和镇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的管理考核中。

  在具体实施中,他们在各镇设立了劳动力资源统计信息员,半年上报汇总和更新一次劳动力资源的变化情况。他们一方面投资500余万元在三大现代农业园区建立了培训基地,对周边镇的农民进行系统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另一方面依托各镇成人学校、职业高中和中专、劳动技校等,重点围绕二产的纺织服装、机械加工、制鞋、食品、电子等主导产业以及餐饮服务、市场营销等三产的热门行业,开展劳动技能培训。

  此外,即墨市不仅侧重培训结果,更注重其转化的过程。他们建立了劳动力转移平台,在24处镇建立和完善了劳动服务管理站,及时搜集汇总劳动力的择业要求;同时还以市财政拨款提供报酬的形式,在各类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大企业集团中聘任大批的兼职信息员,及时收集企业用工信息,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提供准确依据;他们还鼓励一批信息灵通的农村能人带动和帮助农民到市外、省外甚至国外打工,实现了劳动力的异地转移。

  除即墨市外,其他区市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也普遍展开。胶州市、平度市、城阳区等已经把成人教育阵地逐步向基层延伸,普遍成立了农技学校,坚持“围绕需求办学,立足实际培训”的原则,根据当地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农民的知识水平展开培训。胶南市在培训工作中则采取了“三个结合”: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相结合、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了“三性”:即根据季节定内容,注重针对性;根据区域特点定内容,注重实用性;根据人员定内容,注重实效性。同时,他们还采取了“上挂、横联”的办学模式,借水行舟,借智育人。与山东农业大学等多个大中专院校合作开设农民教育学历证书班,专业课程教学由大中专院校讲授,成教中心负责对学员的日常管理。目前,参加学习的农民已发展到11481人。接受过培训的农民有了一技之长后,大部分走上了致富路。

  大规模培训活动的开展,使农民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城阳农民李万福取得参加培训的“绿色证书”后,在参加贵州省安顺地区富源茶场的承包竞标时顺利胜出。现在,他的茶场已招募120多名工人共同创业。

  任重而道远

  目前,我市农村尚有富裕劳动力约50万人,在当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正向知识型、专业型转变的大背景下,转移和培训的任务依然繁重。据有关部门去年统计,在我市250多万农村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的不足14%,没有技术专长的劳动力占32%,尤其是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初中以上教育或专业技术培训的更少。

  市政府调研室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今后,我们应在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和职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农村教育投资新模式,一方面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对农村教育进行投资,建立起长效、稳定的农村教育投资机制。可以预见,随着工作力度的加大,一场规模宏大的劳动力培训活动将进一步在我市农村广泛兴起,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将在新的一年里获得长足进步。  

  本报记者梁学勇

  

  

页面功能   小字】【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 站内检索

青 岛 啤 酒
感品牌创造价值
百年青啤 盛世庆典
青岛晚报新E代
阳光海健身会所
健康 阳光 海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