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从正月初二到初七,青岛话剧院小剧场以两出剧目、四场演出启动春节话剧演出市场。1000余名岛城市民在剧场过大年,并两度出现爆棚情景。
与此同时,春节期间的话剧演出广告登上了市内新建的29处青岛通多媒体信息亭的外立面,信息亭内开设的售票点已正式对外售票。
在孕育一年有余之后,小剧场的市场化路径及其固定观众群的确立均呈现日益清晰的态势。“使小剧场成为能够引领岛城文化消费时尚的新启点。”这是曾经拥有辉煌历史和强大演员阵容的青岛话剧院在青话小剧场建立之初为其设定的目标方向,现在,这一目标正借力日益市场化的剧场经营运作与院团内部管理机制的变革逐步成为现实。
正月初四,岛城第一部原创实验小剧场话剧《构思婚姻》的复演,吸引了更多中青年观众前来观看,现场出现了岛城剧场演出史上空前的一幕:临近开场时票房窗口前仍旧排有几十人的长队等待购票。青话小剧场会员制实施一年来,已为岛城话剧演出市场培育了近2000名相对固定的会员观众,而他们便是岛城话剧艺术振兴的重要条件之一。
与此相得益彰的是院团产品的不断衍生出新,长久处于低谷的青岛话剧院从小剧场诞生之日起便确立了“双驾马车”的院团创作发展战略,即一方面主抓获奖作品的精品创作,另一方面则重点启动以实验小剧场话剧为主导的、拥有更多市场占有机率的时尚剧目。事实超出了院团自身的预期:以《寻找爸爸毛泽东》为代表的荣获国家大奖的精品工程也没有走入“仓库工程”的误区,同样转化为具有市场影响力、常演不衰的文化产品,实现了“双驾马车”的齐头并进,从而使院团的创作与演出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年前院团启动了演员中心制,将所有演职人员按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加以划分,分别领取80%到30%不等的基本工资,其余的收入则全部由参演场次和市场认同度来决定,率先打破了专业艺术院团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演员中心制与去年启动的创作工作室制度形成联动,成为院团内部管理市场化改革的先导。(本报记者李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