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4100多家民营企业已吸纳农村劳动力15.2万人,每年为农民增收10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大舞台和助推器——即墨民企打造农民增收金钥匙
本报讯
即墨市朱家泊子村的青年农民陈静是青岛天祥鞋业有限公司的缝纫工,他每年收入达7000多元,比过去种地的收入翻了近5倍。目前,即墨市民营企业共吸纳像陈静这样的农民已达15.2万人,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28%,人均月工资收入600元左右,每年可为农民增收10亿元。
即墨市的民营经济起步较早,发展很快,已成为该市经济的支柱力量。其中,民营企业总数达4103家,注册资金总额32.7亿元,每年上交税收2.63亿元。为拉长这一优势,即墨市从税收、土地、用工等方面出台了优惠政策,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他们还注重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舞台。青岛顺联公司先后兼并盘活了普东缝纫机架厂、纺纱厂等7家镇办企业,产品由单一的橡胶产品发展为集橡胶、印刷、建材、化工为一体的系列产品。2002年,公司又融资3.05亿元,买断青岛北海分局5号码头50年使用权,成为全国首家购买经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民营企业。周边10多个村庄的农民也走进顺联,在家门口找到增收的新门路。
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根本是帮助农民致富。青岛华美工艺有限公司是青岛市抽纱行业的龙头企业,他们在即墨市的大信、七级、普东、移风店、段泊岚等10余个镇建立了加工点,吸纳了2000余名农村妇女为其加工绣品。农忙种地,农闲刺绣,即墨市农家妇女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在即墨市,民营企业还重视农村产业工人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青岛亨达集团与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对招收的产业工人进行培训,使其尽快适应工作需要。目前,集团已有6000多名员工在世界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上大显身手,去年,亨达集团完成销售收入1.4亿元,“亨达”牌皮鞋先后被评为中国真皮鞋王、中国名牌产品、青岛名牌产品。
据测算,今后即墨市民营经济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将成为即墨市最大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张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