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全省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劣质香肠歼灭战,缘起江苏泰兴一家食品企业用死猪肉做香肠的丑闻被媒体曝光。这是继太仓“问题肉松”之后,发生在江苏的又一起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从太仓肉松到金华火腿到苍南乡巴佬再到泰兴香肠,一个个地方特色品牌甚至是国内知名品牌食品却成了问题食品。人们不禁要问:“吃什么才算安全?”
下一个曝光谁
近日,江苏全省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劣质香肠歼灭战,缘起泰兴一家食品企业用死猪肉做香肠的丑闻被媒体曝光。这是继太仓“问题肉松”之后,发生在江苏的又一起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据江苏卫生监督所检查结果显示,在江苏泰兴市分界乡共有22家无卫生许可证的香肠加工作坊,其中包括被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的黑松林肉制品厂。检查人员当场查封了这些黑心企业,并且收缴了大量制作香肠的原料和半成品。江苏卫生监督部门还在全省范围内紧急布控严查劣质香肠,仅南京市就封存了泰兴香肠3746公斤。江苏还启动了劣质香肠查处每日专报工作机制,向社会公布劣质香肠的追缴和查处情况。
事实上,问题食品远非上述两例,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香肠、卤制品等食品质量事件被媒体接二连三地披露出来,广为人们关注。一些黑心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违反国家食品质量法规和损害消费者健康,用病死猪肉做肉松、用敌敌畏泡火腿、用有毒化工原料卤制鸡腿、用毛发酿制酱油等等。其行为和做法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更令消费者不解的是,从太仓肉松到金华火腿到苍南乡巴佬再到泰兴香肠,一个个地方特色品牌甚至是国内知名品牌食品却成了问题食品。人们不禁要问:下一个曝光的会是谁?
消费者“吃什么才算安全?”
“火腿里有农药,香肠是死猪肉,鸡翅有化工原料,酱油是毛发做的……你说现在还有什么食品可以买、哪些东西可以吃?!”南京一位李姓市民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南京河西地区的一些超市,前来购买火腿、香肠等肉类制品顾客明显减少,而往年这个时候应该是这类商品的销售旺季,这与近段时间媒体频频曝光“病猪肉松”、“毒香肠”等问题食品不无关系。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其实问题食品还是少数,但是这也极大地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就连一些知名品牌也跟着遭殃。恐怕今年有些品牌食品的销量要大打折扣。”南京一位大型超市的负责人不无担忧地说。
“你吃得放心吗?”在南京新街口有20位消费者接受了这个问题的随机采访,其中17位受访者回答“不放心”,他们一致抱怨现在假冒、劣质、甚至有毒的食品太多,不知道哪天自己也会踩上这个“地雷”。
“到菜市场买菜你要睁大眼睛看是不是有农药,买大米你要看是不是陈化粮加工的,现在倒好,到超市买包装肉制品还要识别是不是死猪肉做的,你说这累不累啊?”一位家庭主妇忿忿地说,“我负责一家人的饮食安全,哪天要‘吃倒了’可怎么办呀?”
生产者“做食品,诚信为上”
“用好的人品做好的食品”。这是贴在南京一家颇有名气的肉制品生产企业车间里的一条标语。当问及为何用这样一句话作为厂训时,这家企业的负责人给出了如下解释。
“我们理解,食品安全大如天,作为一家拥有众多消费者的食品企业,必须为公众的健康和利益着想。食品工业说到底就是道德工业,必须讲求诚信和良知。眼下,我们这个行业出现‘毒火腿’、‘毒香肠’等丑闻,实在令人痛心。我相信干这种利欲熏心的事情只是极少数人,但是令整个行业蒙羞。”
“10年前,我们刚刚涉足食品行业时,就拿‘用好的人品做好的食品’这句话来警醒和告诫每一位员工。10年下来,我们的企业越做越大,但是这个理念一直没有丢。实际上,我们坚守的标准也为企业赢得了市场,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消费者的信任就是企业的生命,大家都不吃你做的产品,你还能玩得转吗?”
“做食品最怕的是没有规矩,也就是所说的标准问题。其实,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也制订了不少,但是真正执行的企业恐怕不到三成。没有规矩,或者不遵循规矩,肯定就会乱。现在,乱用添加剂、乱用农药、乱用原料,就是不遵规矩的表现。乱来一定会出问题的,甚至会出人命的。”
“人的行为需要道德来约束,做企业也是这个理。企业的道德核心就是诚信。做食品,缺斤少两是失信问题,以次充好、甚至以毒充好,更是失德的表现。无德无信的人,就不应该涉足食品行业,或者说,这个行业不该接纳这种人。但是,现在还做不到,因为这个行业缺乏规范,缺乏起码的行业自律,大的企业好一些,那些中小企业鱼目混珠的现象比较严重。”
“一个行业完全靠外来的压力(如检查、舆论)走向规范,其实是可悲的事情。没有听说世界上哪家知名企业是被检查‘逼’出名的,企业品牌的树立关键在于企业自身对市场的理解,对质量的苛求,对诚信的诠释,对规则的遵循。在别人看不见、查不到的地方,你仍然老老实实按规矩办事,市场最终会站到你这一边。”
“做食品,诚信为上。”这位负责人最后强调道。
◆相关短评◆食检不该有“淡旺季”
最近,一批以次充好、甚至以毒充好的食品屡屡被曝光,被逐出市场,人们不禁要问,平时的食品安检去哪了?
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导致大批未受到专业知识培训的人员涌入食品加工企业和食品服务部门;集中加工和分配的食品系统可能更容易导致污染食品广泛扩散;食品贸易的全球化、食品生产加工和配置方法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等,都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而这个时候,食品安全检查显得尤其重要。
显然要净化食品市场、规范企业生产,仅有一两次拉网式地突击检查是不够的,加大平时的执法监督检查力度才是根本。况且,一些不法商家已经掌握了突击检查的特点,学会利用时间差很轻易就躲过了“枪口”,等到了风平浪静的时候,继续进行他们的“造假运动”。
人手不足、取证困难是困扰食品卫生监管的难题之一,但不应该成为执法缺位的挡箭牌。人员多少不是根本问题,关键要有整合监管资源的机制。当前,在加强食品行业自律建设的同时,要调整监管体系,变多头管理为“一个拳头出击”,变重事后处罚为重事前监督,变重突击大检查为重日常监管,让违法者无机可乘,真正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放心舒心开心的消费环境。
◆相关链接◆食物中毒知多少
就全世界而言,因食用不洁食品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恶性事件不断发生。据世贸组织最近公布的调查结果,全世界每年有数亿人因食品污染而感染疾病,约有200万儿童因食物和水污染而丧生;即使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每年也约有近30%的人口感染食源性疾病,美国每年约有7600万病例,32万例住院治疗,5000人死亡。
在我国这个问题同样不可小视。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每年我国消费者因食物残留农药和化学添加剂中毒的人数超过10万人。据卫生部公布的数字,2004年1月1日至12日,卫生部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报告9起,中毒113人,死亡10人。
本版根据多家媒体整理编辑执法者
“不是不管,而是有点管不住”
问题食品事件频发,政府部门的监管哪里去了?不少消费者提出这样的质疑。就此问题,江苏省卫生监督所所长李延平日前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问:有人说是执法不到位造成了问题食品接连出现,您怎么看?
李延平:不是不管,而是有点管不住。目前,食品行业总体上是好的,但问题确实不少,有的还十分严重。由于食品卫生涉及的方面很多,在监管上也的确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问:监管体系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李延平:一是法律法规和标准严重滞后。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缺乏法律依据或法律规定的处罚力度太轻等原因,不仅致使某些违法者不能受到应有的惩罚,并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一些惟利是图者的投机侥幸心理。此外,在食品卫生标准不健全的同时,有些现行的标准也已不能完整地反映食品卫生的质量和安全性,失去了对产品质量的判定和引导作用。
二是政府各有关监管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和相互脱节的现象。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涉及卫生、质监、农业、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商贸、商检等诸多部门,虽有分工,但也有交叉和脱节。由此,一个产品多方监管的情况有之,一个问题多部门查处的情况有之,某个生产企业未经卫生审查许可而仍能领取营业执照或通过工商年检的情况也有之,不仅使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往往无所适从,而且给违法者有机可乘,同时也难以对政府监管部门进行责任追究。
问:食品卫生监管是否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李延平:不排除这种情况。个别地方为保护所谓投资环境,要求卫生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先发证、后规范”,有的地方做出对查出问题或违法行为“首次不处罚”的规定,有的地方规定卫生监督机构对某类企业、招商市场等进行监督检查前须先征得″软境环办公室″的同意,有的地方甚至对制假售假行为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这些做法不仅大大削弱了食品卫生监管的效果,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问:基层食品卫生监督有哪些实际困难?
李延平:就目前队伍状况和机构建设而言,基层卫生监督部门难以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应对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江苏省各级卫生监督员共有3000人左右(最少的市、县仅有十余人),而该省仅在册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就有二十七万多个,食品从业人员七十余万,即平均每一名卫生监督员要负责近100个单位的卫生监管任务,此外还要承担其它各类、各种产品和场所的监督执法任务,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问:您对完善监管工作有哪些建议?
李延平:一、调整和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责,组建集中、统一、高效、责权一致的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一种新的监管模式和格局。二、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以食品为重点的公共卫生实验机构和研究机构。三、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G MP)、危险分析关键控制点技术( H
ACCP)等制度,加强和规范生产经营单位的自身管理,从根本上保证食品卫生安全。
本文所配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