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
没有单位的同意也就意味着根本无法考研,谭皓这时候惟一的想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厂长松口,他使用了一切他自己想到和别人提供给他的办法,送礼、承诺研究生毕业以后再次回厂工作多少年等等,但是厂长似乎铁了心要把他留下,谭皓终于绝望了。记者在成都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这个厂子,这确实是一个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方,今天这个地方仍然比较闭塞,记者能找到这个地方也费了好大劲。厂长早已经换了人,但是还有工人记得这个大学生,工人们说他在厂子的时候不太爱说话,但他是个聪明、能干的人,而且还记得他曾经为厂子的技术革新做出过不小的贡献。
1988年的中国已经存在辞职下海、跳槽这样的现象了,但是真正能走出这一步的人,确实为数不多。在经历了几个不眠之夜,在烧掉一包又一包香烟之后,谭皓决定不干了,但是他没想清楚干什么,只想走了再说。在决定走以后,他没有告诉任何人,毕竟来厂子不久他也没认识几个朋友。在成都遍地都是的一家普通的小茶馆里,记者找到了谭皓最好的朋友王先生(他也是小谭成为书商的引路人)。王先生,短发、“板儿寸”,黑裤子,黑
T恤,不知道的以为是黑社会打手,但如果你看过《有话好好说》,就会觉得和书商的形象很贴切。王先生知道我的来意,于是没有什么客套话,开始便进入正题。
“谭皓这小子能走到这一步,成也是他自己,败也是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这是王先生给我的第一句话。
“我想知道谭皓离开那个化工厂的那段历史,你清楚吗?”我想了解我最想了解的东西。
“当然清楚,虽然后来他一直不太愿意讲那段历史,但还是曾经对我说过。不能说这段历史有多么重要,但是那次不得已的离开是他人生经历的第一次挫折,而且就此形成了他比较偏激的一些想法。”王先生停下来喝了一口茶,“但是他后来很喜欢说他离开那个厂子的情景,他说他走的那天只记住了两双眼睛,一双是厂长的,眼里全是惊愕,甚至有点恐慌,另一双是一位姑娘的,眼里全是泪。”谭皓肯定没想到有人会去送他,更没想到在这个地方还会有人为了他的离开而流泪。
“谭皓后来回去过没有?”我很想了解这个问题。
“没有,但是他对那地方有种特别的感情,他后来其实还暗中资助过那家厂子。”
接下来,王先生开始讲他怎么发家的故事,这是他最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在书商这个圈子里,尽管发家都各有各的途径,但是像他这样身无分文,光凭着一副聪明脑子发家的还真不多,而且他日后一些对书籍的成功操作慢慢也成了圈子里的传奇故事。事情发生过后总有这么些人拿起放大镜看过去,以证明自己当时也很
N
B。“不能说他没有失过手,只是说他做的书籍大部分成功了,而且你也知道,书商有时候一辈子吃一本书就够了,根本用不着做这么多。如果他真的每本畅销书都做,而且都销得好,他今天可能还在赌球呢。”王先生首先打消了我的疑问。
“听说他走入这一行还是你引的路?”我开始发问了。
“这倒是真的”王先生说这话的时候显得很得意,他离开厂子立刻去了海南,因为那时候的海南被认为是一个遍地都是金子的地方,而且在南方他有很多同学,这也是一笔难得的资源。(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