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猴子尾巴”的故事:说是猴子之所以看不见自己的尾巴,是因为它在地上坐着。等它爬到高处,尾巴也就露出来了。人也是一样,位置提高了,自己的弱点也就显露出来了。“猴子尾巴”的故事,让人深受启迪。
笔者感到,这里虽然说的是一则故事,但它所反映的问题存在于社会的许多领域和不同层次,它所揭示的深刻涵义具有普遍意义。譬如在当今的演艺界中,时常爆出的一些关于“明星”们的訾议,在某些机构中,有些走上重要岗位的“新秀”,不被人民群众所认可……如此等等,令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其实,仔细想来,这并不奇怪。无论“明星”,还是“新秀”,在未成名时,如同坐在地上的猴子,其言谈举止,无人关注;而一旦崭露头角,成了公众关注的对象,这就如同爬到高处的猴子———他们的优点在被放大的同时,自身存在的弱点也就会像“猴子尾巴”一样暴露无遗了。正如俗话所说,从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乍一看来,毛丰羽亮,光彩夺目。但近前接触,总是免不了有股儿鸡屎味儿。这话虽然近乎苛刻,但细一琢磨,也不无道理。正如人们对于鸡和凤凰的要求标准不同一样,对于“明星”和“新秀”的要求标准就不再是对普通人那样单一标准,而是作为特殊人来对待,对于角色的要求自然就高了。特别是对一些成为“形象大使”级的人物,对某些掌握一定实际权力的人物,期望值更高,衡量的标准更严。他们身上原本并不怎么突出的弱点和缺点,由于位的变化,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无论猴子的尾巴还是人身上的弱点缺点和错误,都是客观存在的,能不能正确认识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既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也是判断一个人思想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由此,我想起了前不久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孔雀山庄”所看到的数十只孔雀同时开屏的壮观场面。“聪明”的孔雀在开屏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面向观众,两只脚缓慢地移动,不断地调整方向,有的退至墙脚下,把由美丽羽毛组成的彩屏造型对准观众,而把丑陋的屁股掩藏起来。孔雀这种掩饰弱点的做法,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假若也采取这样办法来掩饰缺点和弱点的话,那则是可恶的。假若“明星”们在成名之后,“新秀”们在上任之后,不顾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不注意改正缺点、提升品位,依然我行我素、言行如旧,就免不了要受到社会的抨击;更有甚者,官升脾气长,处处高人一等,把自己摆到了一个不适当的位置上,必然会受到人们群众的唾骂,终究难免落得被人民群众所抛弃的下场。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统一,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这正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量变质变规律所阐述的一样,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只有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才能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人的职位变了,地位高了,职位对能力的要求也就相应的提高,人们对于处于高位和担任“形象大使”的人物期望值必然要增长。如果仍然坚持惯性思维,按照老一套行事,必然会相形见绌。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作为普通群众时,人们称其为好群众;如果一旦成为“明星”等公众关注的人物,其艺德、艺风和艺技等方面,人们就会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若走到领导位置上,由于缺乏相应的调研和决策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便开始暴露出许多与领导职位所不相适应的弱点,不能胜任本职岗位,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由此可见,既要以身作则,更要全面提高作为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各种能力。这些使命客观地要求新任的领导们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加强研究,加强实践锻炼,提高适应能力,提高驾驭全面工作的能力和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把握领导权。要增强创新能力、亲民能力和改革能力,增强协调和办事能力,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毛泽东曾经说过,“人贵有自知之明”,要“经常想一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作为高级动物,人要能够正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估价,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古人早就有“吾一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经常反省、自我审视。提高自身素养,缩短“尾巴”,或经过进化,蜕掉“尾巴”,提升品位,实现从“猴子”到“人”的进化。这样,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主动适应形势,不辱使命,这才是对待弱点且确保不露出“尾巴”的惟一正确的方法。
当然,还应当加强制度建设,作一些硬性规定,加大制度的约束力,让那些拿着“疤瘌”当亮点、拿着“尾巴”当锦旗而摇晃不停的人,把“尾巴”收起来,诚如毛泽东所言:要“夹起尾巴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