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最近在苏南、苏北调研时发现,在城镇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这两个地方的劳动部门充分合作,互通有无,通过“订单式培训”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所谓“订单式培训”,就是由用工企业向当地劳动部门提供就业信息,包括所需工种、人数、薪金和技术要求等,劳动部门把这些信息加以整合后,提供给劳动力输出地的劳动部门;输出地的劳动部门根据“订单”要求组织培训,然后将这些劳动力整体输送给对方。
目前,城镇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大量下岗职工和农民工消息闭塞,又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找工作十分盲目;与此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却经常出现熟练工紧缺的问题,有些企业招不到合适的熟练工就从同行企业挖人。这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矛盾在一些地方越来越突出。
“订单式培训”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较早采取“订单式培训”的江苏宿豫县,2003年仅晓店镇的一所职业培训学校就向苏南地区输送了经过“订单式培训”的熟练工1400多名。政府投入资金并不大,仅仅牵线并解决一点培训费,却使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满意的工作,用工企业招到了急需的合格劳动力。同时,整个劳动力输出和输入的过程都是在两地劳动部门的监督下进行的,用工手续齐全,劳资双方知根知底,即使将来发生了劳动纠纷,政府也能及时地掌握和协调解决。这样一来,用工的社会效益达到了最大化,社会成本和社会风险也降到最低。
“政府多搭桥,百姓好走路。”这是苏北一位基层干部的感慨。的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型政府”所要求的不仅是办事形式上的文明化,最根本的是能够充分为人民群众着想,创新工作思路,主动服务群众,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新华社记者刘照普郭奔胜姜帆(新华社南京1月29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