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环球报道:中国的出口第二波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道》2004年1月20日文章:中国的第二波(China's
second wave) 作者:贾汗吉·波查(Jehangir Pocha )
原文内容提要:现在,中国企业大有以手机、汽车等高端商品横扫世界市场之势。
北京,王府井,魔幻般的霓虹灯闪映着无数品牌的名字。也许现在,西方消费者对于这些品牌一无所知,但是很快,一切都将会改变。“在中国制造”的标签将让位于“由中国制造”的商标,新一代“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营销”的商品正在酝酿着在世界市场上的总爆发。
如果说中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所经历的第一次出口浪潮,是以玩具和纺织品等低端商品作为发展龙头的话,这一次的出口浪潮则卷入了高价值、高科技的奢侈商品,比如说电子商品、家用电器、电脑、汽车、手机等等。
中国信息产业部透露,TCL、宁波波导、海尔集团等本土企业已经占据了中国国内手机市场55%的份额。而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际公司虽然仍然在销售额上居领先地位,但是两公司所占据的中国市场份额总和与过去相比减少了一半,只剩下40%。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销售市场。
不仅仅是手机,中国本土公司还正在凭借物美价廉的本土产品,侵蚀着其他行业的国际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比如说:家用电器、家用电子产品、电脑及其配件等等。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甚至拔得头筹之后,一些中国公司又开始把眼光投向了海外。
正当世界的眼球被流向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吸引的时候——去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早已随风潜入,润物无声。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超过三万家的中国企业已经在五十多个国家中投入了大约100亿美元的资金。过去,这些投资大多集中在东南亚地区,而如今,中国公司逐渐把自己的投资火力转向了美国市场。
在最近的美国之行中,中国总理温家宝以“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即中远集团,China Ocean Shipping
Co.。该公司每周都会在中国青岛和美国波士顿两个海港之间来往穿梭,向美国运送中国的商品和原材料)为例,指出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地打开了美国市场。在参观位于波士顿南部的中远集团的工厂时,温家宝发表讲话说:“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公司像中远集团那样进入全球市场。”
实际上,中国政府已经计划在2010年将至少50家中国公司送入《财富》杂志的世界五百强排名。
在中国政府的眼中,在这些冲击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中,海尔集团算得上是一只领头雁,去年,海尔集团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电冰箱生产商,其岁入达到了85亿美元。2000年,海尔公司成为了第一个在欧美地区建立生产基地的中国企业。其在卡姆登地区的工厂代表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水平,该工厂雇用了超过200名美国工人,出产的冰箱充斥着沃尔马特等零售店,而价格只有GE、Frigigaire等品牌的1/3。该公司曾向外界透露,它将在2005年抢得普通冰箱国际市场10%的份额。
此外,志在打入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还有“联想集团”——世界第三大台式电脑生产商以及“四川成都电子有限公司”——中国最大的电子制造商。与上述企业志同道合的还有两个汽车品牌:豪华型“中华”汽车以及微型“路宝”汽车,一旦销售合同得以顺利签订的话,两种汽车将分别以2.5万美元和1.5万美元的价格出现在美国市场上。除此之外,就连“青岛啤酒”、“飞鸽自行车”、“英雄钢笔”等小品牌也已经悄然进入全球市场。
与低端制造业相比,中国雄心勃勃的“跨国企业”的成功更多地得益于他们的市场才智。
中国新的市场动力已经开始令很多国际公司惊讶不已。在1979年刚刚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时,中国国内没有任何的现代化工业也没有任何的本土品牌。尽管中国很快地把自己发展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它能够像日本和韩国那样,迅速地从世界制造业基地转变为全球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如今,中国前五名本土品牌的市场价值总和超过了130亿美元。《中国斗士》一书的合著者费奥纳·吉尔默尔先生预测,在未来的十年中,十大国际知名品牌中至少会有一席会为中国企业所占据。
深圳比亚迪(BYD)股份有限公司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例证,从它的身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公司由小变大并最终摇身成为跨国公司的全过程。在还是一家小型的手表电池工厂时,比亚迪公司利用来自海外的资金和技术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一流的设计公司以及顶尖的锂电池生产商之一。如今,该公司已经拥有超过10亿的市场资本,并且成为汽车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
为了支持比亚迪等公司的迅速发展,中国政府把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加了一倍,使其达到了200万人。同时,全国还有超过50万名的英语专业大学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人对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取得辉煌成功的强烈渴望。
不过,诺基亚公司的加里斯先生还指出,过分倚重人力资源的销售和市场营销以及极其有限的研发实力限制了TCL等中国公司进一步拓展业务的能力,也使其难以将自己在国内市场上的成功延伸至全球范围。
实际上,中国人曾经试图把“康佳”电视以及“夏利”汽车等商品送入美国市场,但是这些努力最终都一败涂地,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因为这些商品没有能够满足美国消费者对于商品质量的要求。
然而,TCL的万先生丝毫不为此担忧。他信誓旦旦地宣称:“我们必将成为世界手机行业内的前五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