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视台记者吴迪在新春采访的途中,说起他小时候过春节的趣事实在是兴味盎然:“那时候春节家里买了鞭炮根本舍不得整串地放,要一个个拆开,一个个放。有缺了炮捻的,也舍不得扔掉,没有声响放个光亮也好。”
在一次迎新联欢中,上海农工商集团总经理曹树民说他今年“年夜饭很想在家里吃”。在上海有名的老饭馆光明村的熟食柜前,人们排起了长队,其中不少人都打算把年夜饭放在家里吃。上海莘庄水清一村往年一到大年三十晚上六七点钟,幢幢居民楼几乎没有什么灯光,可今年这个时候灯光通明、从窗玻璃看进去热气腾腾的人家多了起来。上海的一些主要餐馆饭店都推出了“可买回家”的年夜饭。
像吴迪、曹树民这样“回头看”春节的上海人并不在少数。在今年春节上海家庭的聚餐桌边、亲戚朋友的拜年声里,人们似乎很容易说起怀旧的话题,不像往年过节总是“新”字当头,一年一个新花样。
社会学家曹锦清注意到,上海市民在物质生活日趋丰足之后,开始转而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春节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重要载体,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春节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于是今春就出现了怀旧风。
曹锦清认为,中国的春节是以传统家庭伦理结构和人伦情感关系为支撑的。
这种结构和关系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根本的变化。过去亲友间的帮忙对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对这样的帮忙往往是以“劳务”为支付手段的,也就是说欠了人情要还人情,但人情是永远还不清的,这样就逐渐地形成了较为牢固的人伦情感关系。一到春节,家庭的团聚就显得很重要。而且那时候一桌饭、几样现在看来并不显眼的礼品所表示的人情上的分量,也不是现在所能体会的。
而如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货币化关系进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春节里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比如家庭聚会越来越少,而朋友间的聚会越来越多,这些朋友之间往往都有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由于工作忙,小辈可能会送一大笔钱或通过速递送一大堆礼品,代替与老辈一起守岁过节;兄弟姐妹在春节聚会,如果一个小兄弟下岗或家里生活较为困难,就会借故推托,不来参加。
曹锦清认为,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自由和独立,货币关系是一种“两讫”的关系,私人的空间大了,这是社会进步的一面。但这种“两讫”关系同时带来的就是人情的缺失,而人永远是情感的生物,当物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就要寻找人伦情感上的满足。春节里的怀旧,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