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
用烟拨开塑料袋
2003年岁末的一天,厦门火车站附近,一辆抵达终点的公共汽车上,乘客都已下车。乘务员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汽车后面的一个座位底下有个塑料袋,仔细一看,里面是一个缠着电线的四方形盒子。乘务员觉得这个物品十分可疑,像是个爆炸装置,他不敢怠慢,立即报警。厦门市公安局马上调遣排爆队赶赴现场。
现场,排爆队员们在紧张地准备专业工具。这时候,一个身着便装的人上了车。他在座位旁蹲下来,仔细观看那个塑料袋,神情严肃。看了一会,他扭过头来冲着车下的同事说了几句什么,紧接着,同事递给他一根烟。他到底要做什么呢?只见他用手里的烟卷小心翼翼地拨开塑料袋,认真查看,然后他果断地伸手把袋里的东西抱了出来。
记者: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民警:这个是假的,假的爆炸物。政委不愧是政委,姜还是老的辣。
核心提示
侦查破案的故事通常是最引人入胜的,比如说福尔摩斯和他的传奇故事,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今天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犯罪现场痕迹专家,厦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政委曾海泉就是个福尔摩斯式的人物,在厦门、在福建,乃至全国刑侦第一线,许多人提到他都会翘起大拇指。
面对面
危机时刻灵机一动
曾海泉,厦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政委。精通犯罪现场痕迹检验,掌握法医、化验、文检等刑事侦查技术。
在火车站疑似爆炸物被排除的第二天,在厦门市公安局,我们再次见到了年近六十,但仍然才思敏捷的政委曾海泉。
记者:在火车站的时候,您没穿任何防护服就上了车,这么做是不是也不太符合有关的工作规程?
曾海泉:按道理说是不符合规程的,但是因为客观条件,一个是时间条件,一个是空间条件不允许。所以最后只能采取一些应急措施。我走近公共汽车后门一看,心里有一个底,线路太多了,不像一个真正的爆炸装置。但是为防止我的错误判断,所以我就要想办法把塑料袋挑开,看得清楚一些。
记者:怎么想到用烟卷?
曾海泉:因为我想手不能去动它,我也没有东西可以去处理它,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我认为一根烟是最好的工具,也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它毕竟比较柔软。
记者:您在现场灵机一动?曾海泉:对,灵活应变。
感触
灵活来自临场经验
曾海泉的灵活可不是蛮干,而是在丰富的临场经验中建立起的一种信心。几十年刑事侦查工作,他经历过很多危难时刻,有着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次,他是用一根烟卷及时解除了现场的危机,去年年底,同样是一触即发的爆炸现场,他还曾用一瓶矿泉水破解了对峙的僵局。
神奇
一根烟一瓶水
四两拨千斤
一根烟卷,一瓶水,这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在曾海泉的手里,都成了四两拨千斤最趁手的工具。从曾海泉走进公安局的大门,他已经在刑事技术侦查第一线工作了33年,他的专业是犯罪现场痕迹检验,由于出色地侦破了许多疑难案件,2001年他被公安部评审为刑事技术高级工程师,成为福建省知名的刑侦专家。他办过很多大案,但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在这些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和细心。
像爆炸一类恶性的刑事案件发案之时,现场无疑是极度危险的,而在生死关口,办案人员需要的决不仅仅是勇敢,更为难得的是头脑还能够保持冷静和机智,而在曾海泉的身上,一个优秀刑警的品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故事1
她打开煤气罐
2003年8月,厦门市区一栋宿舍楼里一个受到感情伤害的女子在楼道里安装了十多筒硝铵炸药,又打开了两个煤气罐,打算跟负心人同归于尽。
曾海泉说,这时只要打出一个火花,这个液化汽罐爆燃以后引发炸药连环爆炸。
客家方言与她对话
在炸药遍地、煤气弥漫的爆炸现场,警方不敢贸然强攻,双方在一门之隔的走廊里僵持着。正当束手无策之际,曾海泉注意到女人的客家口音,他开始改用客家方言与激动的女人对话。
送上一瓶矿泉水
果然不出所料,乡音起了作用。女人逐渐稳定了情绪,但是仍不放弃爆炸的念头。这时,曾海泉又注意到女人不停地擦汗,他灵机一动,从窗口送上了一瓶矿泉水。
曾海泉说,我给她矿泉水,意味着我在关心她,让她感觉到我们距离很近,不是看到警察,警察就是要抓人,警察也有人情味。我从窗口递给她,她去接矿泉水。
正是这瓶水,把一直死守在门口的女人调离开,曾海泉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瞬间,破门而入,把女人控制住。女人被带走后,曾海泉让同事们退后,自己一点点地把10筒炸药一一拆除。
故事2
酒店响起爆炸声
2001年农历除夕的傍晚,厦门市中心一家四层酒店里突然响起爆炸声。当时,一楼大厅的吊顶整个坍塌下来,厚厚的玻璃墙被炸开一个大洞。除夕夜的喜庆和安详被击碎了。刑警、排爆特警、消防、120急救等部门火速赶赴救援。
接到神秘电话
据酒店经理说,爆炸发生前,曾接到一个神秘电话,一个男子称他总共在酒店内装了10枚炸药,要求酒店按照他提供的银行账号打10万元给他,否则就把事先安装在酒店内的炸药引爆。
漆黑的酒店里,几束耀眼的光柱缓慢地移动着,曾海泉带着两名排爆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寻找可能存在的未引爆装置。站在门外的人都捏了一把汗。
排查一个小时
曾海泉在一片狼藉的大厅里仔细搜寻每一个角落。现场的排查进行了一个小时,他带给大家一个意外的好消息:酒店内没有炸弹了。
找到爆炸动机
记者:您在现场除了排除了没有其他炸弹之外,您还在现场发现了什么?
曾海泉:应该是找到犯罪的动机目的是什么。虽然炸了一个部位,但是通过这个部位我们发现犯罪分子的心理痕迹。他炸的是大厅,而不是炸的饭厅。也就是炸这个大厅目的要让这个饭店没有面子。他要求汇10万块钱,给的时间太短了,5时14分打电话要求汇款,5时24分打电话来催款,5时28分爆炸,前后才14分钟,犯罪分子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在于爆炸。
揪出了嫌疑人
根据曾海泉对现场的分析,专案组从与饭店有矛盾纠纷的人当中找到了犯罪嫌疑人。这起案件的破获,再次印证了曾海泉准确而敏锐的判断力,他总能在细微之处见精神。
故事3
他的刀伤很蹊跷
一名身中数刀的男子报案,称家里三口人夜里被杀,自己侥幸未死。公安机关发现这名报案男子自身就有犯罪嫌疑,但是恰在此时,有一个在押死刑犯人忽然又主动交代这起杀人案是他所为。案件一时扑朔迷离。这个时候,曾海泉见微知著的判断力再次派上了用场。他首先发现的就是报案男子身上的刀伤很蹊跷。
自残人是嫌犯
曾海泉说,嫌犯说被砍伤了,根据我们现场痕迹来看,我们发现:第一,他身上的伤是可以自己形成的。比如说肩膀这个伤,这个斜线方向恰恰是自己可以形成的,而别人形成的恰恰是相反的方向。他身上的伤是重复平行的,因为我们在别人砍你时,你有一种挣扎抵抗,不可能在一个位置不动,让犯罪分子去砍。这个自残的人往往就是犯罪嫌疑人。
报案男子做假
曾海泉发现的第二个奇怪之处是,案发当晚,报案男子与他妻子睡在一张床上,并且睡在床的外侧。他妻子被砍死了,而他只是受了伤。
曾海泉说,犯罪分子来砍的时候,应该第一个砍的是他,而且从犯罪分子来看,首先应该制服的是男的。根据我们现场勘察,他老婆是睡在床的内侧,紧靠墙壁的,他自己倒过来说他是睡在里头,我们现场一看,他说假话了。
报案人是凶手
曾海泉发现的第三个疑点,是邻居反映既没有听到受害者的呼叫求救,又仅仅听到报案男子自己下楼的声音。
曾海泉说,这种呼叫的声音肯定要有,这个案子却没有,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隔壁邻居只听到一个人下楼,完了以后紧接着就是她丈夫在底下呼叫。所以这个案件我们综合起来感觉到,这个案件真正的犯罪分子就是死者的丈夫,报案人是他,凶手也是他。
破案时细致生活上不细
记者:您是不是一个很细致的人?
曾海泉:在现场我应该是一个比较细致的人,搞案件的时候我比较细致,但是在生活上我不是太细致的人。
记者:我感觉您好像挺善于揣摩别人的心理?
曾海泉:就是要注意一些细节,往往一些小的东西看起来不太重要,但是恰恰很小的东西起到一个杠杆的作用。
我在现场追求完美
记者:你还说你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是在现场追求完美?
曾海泉:我在现场要尽量追求完美。犯罪分子从进入现场到离开现场各种痕迹都有。我能够看的我尽量去看,看到的东西还要揣摩它,研究它,从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记者:你感觉很有价值,可能别人感觉不到,你的感觉跟别人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曾海泉:现场都是一样的,它客观存在在那个地方,但是要怎样认真地去看它,从一样当中找出不一样的东西来。你把这些都串起来以后,实际上等于是再现犯罪,像放录像一样重新再放一遍。命案的话,人死了,不可能说话,谁来说话,我们来替他说。
失去机遇大案未破
记者:在您过去侦破案件的过程当中,有没有特别失败的时候?
曾海泉:有过。有一个杀人案件,现场发现一个血指纹,当时我们看的人都认为这个血手印是无疑的,包括我也是没有异议的。我们利用这个血指纹进行排查,但是没有找到犯罪分子,因果关系都排出来了,又否定了,最后发现什么呢?这个指纹是油漆指纹。这个案件时过境迁机遇失去了,这个案件没有破。所以这辈子对我来说是耿耿于怀,这个案件对我的教训太深了。
抓到罪犯我最开心
记者:人有热爱的时候才能真正沉得下去,你什么时候感到最开心?
曾海泉:抓到犯罪分子,案件破了,是我最开心的时刻。我对这个工作很热爱,很喜欢。
不戴红花也是英雄
记者:您对英雄怎么看?您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
曾海泉:我心目中的英雄,我们警察其实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很多都是英雄,但是不可能每个人都戴上红花,挂上奖章。我心目中的英雄应该是他默默无闻在干,只要你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不管你戴不戴红花,都是英雄。
上图:曾海泉用手里的烟卷拨开塑料袋,然后果断地把袋里的东西抱了出来。上图:曾海泉让同事们退后,自己一点点地把10筒炸药一一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