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日,《夫妻关系证明书》和《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退出了婚姻登记历史舞台。2004年7月1日,我市民政部门将全部启用新版结婚证和离婚证。新版结婚证为枣红色,离婚证也由绿变红,结婚证封面烫金,离婚证封面烫银,证芯设计上均采用国花牡丹,摒弃了原来添加的一些感情色彩,婚姻证件上一直被赋予的政治、道德与民俗色彩彻底淡化了。五十多年来,一纸结婚证也见证了时代的演变与发展……
1964年结婚朱先生民俗色彩浓郁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结婚证更像一张奖状,正上方是国旗,四周有牡丹、石榴、白鸽、稻穗等组成美丽的装饰图案,象征幸福美满、吉祥喜庆,中间书写男女性别、年龄,统一印着“自愿结婚,经审查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发给此证”,并以“互爱互敬”四个大字做底纹,却没有贴新人的合影。
今年69岁的朱先生告诉记者,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实施,那时候姑娘们心目中最佳伴侣的标准是踏实肯干,劳动模范,小伙心目中最佳伴侣的标准是不慕虚荣,不爱打扮,勤劳贤惠,不拖丈夫后腿。在生儿育女方面,基本上是呈“自然状态”,爱生几个生几个。
1970年结婚史先生毛主席语录唱主角
文化大革命期间,结婚证书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款式为简单的折叠式,内
页是毛主席穿军装的头像、“要斗私批修”字样和结婚登记内容,背面则出现了“计划生育,勤俭节约”字样。那年月,人们谈婚论嫁的时候,首要标准是看出身、看成份,工人和贫下中农成份是硬杠杠,共产党员是最佳配偶,一些“资产阶级情调”被彻底抛弃,“计划生育”的要求也开始进入新人的生活。
史先生回忆说,那时候,青年人的婚礼一般选在五一、五四、八一、十一这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节日举行,先说上一段“经公社革命委员会审查同意,下乡知识青年某某同志和贫下中农子女某某同志结为夫妻,希望你们在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航线上奋勇前进!”的结婚祝辞,一对新人将两条被子合到一张床上就成了夫妻,在政治和经济双重重压下,讲究浪漫情调和铺张浪费都是不允许的。
1977年结婚白女士回归法律文书本质
70年代中后期,“奖状式”结婚证逐渐回归其法律文书的本质,上面是三面红旗,中间是结婚登记内容,下面有工厂、农田等图案和醒目的“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字样,旁边围绕着稻穗、棉花,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白女士回忆说,那时候,结婚用永久牌自行车来接送新娘是最时髦的,给客人分发几角钱一斤的水果糖,吃上碗放两个鸡蛋的面条,婚宴就够“排场”。
1986年结婚郑女士照片上了结婚证
期间,结婚证版式多样,分别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民政厅印制,但均制作精致,基本上都是红彤彤的封面加大红喜字,洋溢着浓郁的喜庆气氛,夫妻双方的照片也贴上了结婚证书,结婚证上的文本更加突出法律观念。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彩礼和赠嫁妆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农村,彩礼包括呢子大衣、布料、皮鞋和手表;城市新人更加讲究,除了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这“老三件”,还得有“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这婚才算是结得体面,一时间结婚费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飞速增长。
1998年结婚张先生结婚证全国统一
1993年,结婚证书改由民政部统一监制,新版本的结婚证大红封面上印着庄严的国徽,护照大小,开本样式,纸张用的是印刷人民币的专用防伪纸,虽然没有了以往五花八门的装饰,但庄重、规范和便于保存是其最鲜明的特性。20世纪九十年代的年轻人结婚,追求车子、房子加票子,新婚夫妇喜欢照上千元一套的婚纱照,选择个性化的婚礼,“婚前财产要公证”也成为时尚,“只生一个”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更出现了根本就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多元化的选择,折射出人们的生活更加富有、自由、时尚、充满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