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新京报》消息,重庆市巴南区一品镇中学为完成镇政府下达的“收入任务”47.06万元,不得已向学生乱收费。2003年11月,学校向镇政府交了几十万元后,就再也没钱上缴了,镇政府于是停发学校去年12月至现在的公用经费。
镇中学居然肩负着为镇政府创收的艰巨任务,不能如期完成创收任务,就得自己“饿肚子”,在没有教育经费的情况下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难怪到该校采访的记者“反客为主”,花4元钱请代校长吃饭。
不久前,教育部一位官员郑重声明,政府从来没有提过“教育产业化”的口号。作为国家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确实从未要求各地把教育当成产业来办,所以敢于澄清社会上的误解和一些地方办学方针的误区。但是,这并不妨碍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或明或暗地将“教育产业化”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甚至迫使所属学校朝着“教育产业化”的方向发展。重庆市一品镇中学成了镇政府的“摇钱树”,不完成47万余元的创收,就不得不遭受镇政府的“经济制裁”,这不是“教育产业化”的一个反面典型、一个标本吗?这一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在现阶段,如果教育走产业化道路,势必会给我们原本就相当薄弱的基础教育蒙上一层严霜,使一些原本可以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因负担不起过高的学杂费而辍学。表面看来,地方财政收入有了增加,但长远看来,这将使多少原本可以成材的孩子失去深造机会,这将给我国发展基础教育的百年大计造成多么深重的伤害,这种损失是无法用钱估量的。所以,当学校收费偏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时,教育部官员公开“辟谣”,这种态度值得赞赏。更重要的是,在表明态度之后,我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开展扎扎实实的摸底排查,对于乱收费的学校做出严肃的处理,肃清各种强迫学校乱收费的“土政策”,这样,我们才能给“教育产业化”的说法划出明确的界限,天下莘莘学子将因此而受惠不浅。刘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