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晚报版面图 > a26 > 正文
寻找春节民俗中的“年味” 民俗的消失
青岛新闻网  2004-01-18 00:00:00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吕胜中,民俗艺术家,但是当记者就民间艺术、过年民俗的话题采访他的时候,他大不以为然。因为“过去那些民俗没有了,现在大家都不那样做了。”他说,“任何一种民俗都是和生活方式,和生活的物质内容相应的,生活方式变了,很多民俗就消失了,也注定消失。可是,你不能抱怨这些民俗的淡化、消失,你们城里人用玻璃窗,敞亮干净,不能还让人家农村用窗格子窗户纸。没有窗户格子了,你在哪儿贴窗花?贴在玻璃上?洗都难洗。”

  在他看来,我们应该关心的是怎样把春节的气氛搞出来,因为春节的概念不会消失,不管我们一年有多少个节假日,大家还是把春节作为最不能马虎的节日。“别的节都好过,怎么过都行,可是现在过年时总听见人抱怨:过年没年味儿。

  可见,过年是有一定概念的,可见,春节的概念是深入我们精神的,它是我们的一种精神生活,是文化上的必须。”

  寻找年味

  过年的概念是什么呢?他说:“年味儿,首先是要能体现出‘一年’这样一个节奏,要和平日有个区别。”吕胜中小时候的记忆是每逢过年母亲就要布置房子,一经布置装饰,整个家就像装修了一遍,完全变了样。经这一番装饰,整个家和心情在形式上就有了过年的气氛。“过年时必须红火!可是现在,红火热闹在街上是有的,在大商店、大饭店,为什么还说没年味?因为自己的居住环境没有过年的氛围。”

  至于那些民俗中的形式,他说:“现在年画、剪纸、对联这些形式到处都可以用,而且什么时候都可以用,很多人家里平时也挂着买来的剪纸、年画。去年挂着,今年还挂着。到了过年,即使你有点剪纸、年画,那和平时又有什么区别?不会有过年的氛围。”

  吕胜中说,比如过年,“如果要想恢复原来民俗中的年味,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利用这些形式却可以推广一种新的年味儿。”

  民俗的形式

  作为当代艺术家,吕胜中说他想做一些与自己的文化,与公共生活有关系的工作。于是,1997年吕胜中开始尝试制作“新年花纸”。“作为一个文化推广活动,新年花纸如果在当代文化生活中起作用了,为当代人的生活增加色彩了,它就是当代艺术、当代文化了。”那一年,他挑选了15种民间艺术形式,有剪纸、皮影、年画、门神、还有月份牌、绣帐等等,对于他,这套花纸不是作为他的艺术行为,而是一个文化推广活动,尝试着让人们在家里制造一个过年的气氛。

  2001年,他开始做一种“新年画”。在设计新年画的内容时,考虑到新年时有人结婚,有人回家看望老人,有朋友间的联欢,他采用了民间艺术的不同形式,他熟悉的剪纸也是取自各地的剪纸风格,不论哪一种形式也都是为了红火的整体气氛。

  1997年的“新年花纸”在当时推广的范围虽然有限,后续的影响却一直慢慢扩散,近几年的春节,新年花纸渐渐多起来,一些公司、电视台把它当作外联贺卡在春节时送出。聪明的中国青年出版社连续三年每到年关便请吕胜中制作一张花纸,今年的花纸一面是吕胜中画的新年画———一个很精神的小猴子,一面是他由吐鲁番出土的北朝剪纸残片复制的对猴团花剪纸。

  他设想,也许新年画可以成为新民俗。“所谓民俗,就不能不考虑到时事性,时尚性。”

  传统民俗随着传统生活方式势不可挡地逝去了,吕胜中认为,作为文化遗产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我们更多的是在感情上挽留它,不可能在今天的生活中如实地再现,“它只能在博物馆里存在,作为查阅的对象,作为我们文化的基因库。我们真正要面对的还是今天的生活,今天我们创造生活、建设新文化时,传统是我们提取基因、提取元素的仓库。”

  新闻缘起

  “如果要想恢复原来民俗中的年味,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利用这些形式却可以推广一种新的年味儿。”传统民俗随着传统生活方式势不可挡地逝去了,吕胜中认为,作为文化遗产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我们更多的是在感情上挽留它,不可能在今天的生活中如实地再现,“我们真正要面对的还是今天的生活,今天我们创造生活、建设新文化时,传统是我们提取基因、提取元素的仓库。”

  

  

页面功能  【 】【 小字】【 】【打印】【关闭

  ■ 发表评论
 
内容
 ■ 超级链接
·梅艳芳精彩遗作 热销青岛购物网
·火箭队推出啦啦队性感挂历(组图)
·二中留英.澳预科班春季入学最后机会
·育加04年中考英语变革走势分析
·让你捧腹大笑的另类"西游记"(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正在热招
·名牌贺岁 百盛时尚大赠送500送310礼
·北京交大MBA学历学位班热招中
·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硕士预科热招中
 

 相关链接:


 下一篇:

WBXBT.TIF
 ■ 站内检索

青 岛 啤 酒
感品牌创造价值
百年青啤 盛世庆典
青岛晚报新E代
阳光海健身会所
健康 阳光 海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