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这座面朝大海的年轻城市,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未来都有着大海般澎湃的执着梦想。
这种梦想,最为具象而恰切的描述就是构建“大青岛”。这样的描述,传递着这座城市从狭仄空间中突围而出,进而通过空间的拓展,提升城市“能量”、挺立发展潮头的坚定信心。
回溯青岛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大青岛”是这座城市深入骨髓的永恒梦想。正是对这一梦想一次次肆意地尽情放飞,正是对这一梦想一次次坚实的躬身践行,成就了这座城市。
而现在,当时光的流逝将这座城市带入崭新的21世纪,带入全新的2004年的时候,一个城市“化茧成蝶”般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与青岛辟面相遇了。审时度势的青岛决策层以前所未有的宏大气魄,在这一刻再一次果敢地放飞“大青岛”的梦想,一个被赋予全新内涵的“大青岛”开始起航。
处在临界点上的青岛
“青岛这座城市目前正处在发展的临界点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主任刘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当下的青岛。
这位参与了《青岛发展概念规划》编制,对中国城市发展有着独到见解的规划专家认为,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的头10年,中国城市经济地位的变迁可以分为3个10年———
第一个10年,是以南方和沿海城市为代表的一批城市的发展,然后扩大到14个沿海开放城市。这10年既成就了特区的辉煌,更奠定了“珠三角”今日的鼎盛。第二个10年,以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这一轮以上海为核心、浦东为龙头的发展高潮,迎来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心北移“长三角”,而苏州则成为这个时期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当下,中国城市发展正处在第三个10年,而这一轮最为核心的变化将是环渤海地区城市群的快速崛起。
在国家的权威文本中,环渤海地区的组成主体被界定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同时,这一区域还被列为全国7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之一而给予了空前的关注。因而,作为山东经济发展龙头的青岛显然在这一国家战略安排的背景之下,迎来了自己进一步发展的黄金机会。而就在刚刚落幕的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这样不容置喙的表述,也再一次“不由分说”地将青岛的发展推到了半岛发展的前沿地带。
但就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样,巨大的机遇其实也蕴含着巨大的挑战。刘泉就直言不讳地说,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区域城市之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特别是环渤海地区,由于没有像上海、深圳那样的龙头城市,许多城市都有着同等的发展机会,因而竞争会更激烈,不进则退,丝毫的松懈和疏忽都将导致落后和城市地位的失落。
而且,青岛如果要在这10年左右的机遇期中完成脱胎换骨般的崛起,成就自己全新的“大青岛”梦想,自身也有许多问题必须正视,最突出的就是城市结构的调整。市规划院总工办主任裴春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成为半岛城市群的“龙头”,青岛目前市区空间规模、人口规模包括经济总量都不足以对其形成有力的支撑。
他说:“在2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在完成了行政中心东移之后,现有市区发展空间已经基本饱和,七区的经济发展用地都已经很紧张了,而市区250万左右的人口规模与‘龙头’的要求也不相称。”
刘泉认为,青岛要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遇,必须要在城市空间上有大突破,在城市发展战略上有大调整。他说,“如果说当年青岛行政中心东移是青岛构建‘大青岛’的第一步,那现在,它必须正确地迈出第二步,而且必须是比第一步大得多的‘一大步’”。
迈出关键性“一大步”
青岛的决策层,对这座城市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显然有着深刻的体认。“构筑有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就是青岛对新一轮机遇的积极回应,而它的指向就是使青岛从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快速成长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城市。
而“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这一城市空间的全新布局则是这一战略构想得以实施的基石,则是青岛在新形势下迈出的关键性的“一大步”。
这是一种崭新的城市空间安排,它为青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广阔天地。这一大框架彻底地打破了青岛传统的“主城”、“辅城”的空间概念,选择青岛、黄岛、红岛“品字型”的经济发展三极,作为城市整体的点状布局。其次,以正在建设之中的长达近300公里的滨海公路、已经通车的同三高速以及环海高速作为连接轴线,连接起重点区域、重点城镇,沿线安排数个功能互补的卫星城组团,从而形成基本覆盖青岛带状地域的沿海经济带,同时,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组团发展,深度推进5个县级市向都市新区发展,形成一个中心城市、五个次中心城市、16个重点城镇的框架布局。
市建委主任王爱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城市空间的布局跳出了传统城市扩张单纯“同心圆式”扩张的旧模式,而是沿主要交通干线呈放射线型延伸,在延伸放射线上通过营造卫星城市,最终形成放射形态的大城市圈。这种崭新的城市空间布局,既改变了单纯“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模式,又改变了单纯沿城市交通干线“延伸造城”的模式,从而构造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众多卫星城相拱卫,层次分明、多重互补的小城市群,构成梯次有序的大城市圈,构成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主要结构框架。
他认为,这样的空间布局安排,实际上暗含着“通勤经济”的理念:以交通主干线安排卫星城组团,以50公里甚至100公里作为“通勤半径”,以实现城市发展在空间转移和时间转移上的互动,使大城市圈成为被高速交通缩短了时空距离的大城市空间,并以这种空间实现人口、资源的有序流动,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大城市圈的形成。
刘泉也认为,这一布局的提出,使青岛很好地解答了如何从“市区”向“市域”拓展这道全国许多城市在扩张中都不得不面临的难题。他说,青岛这一布局不是一个连绵的高度集约化的巨大的城市,而是一个大的区域概念。在这一全新框架之下,自然环境与建成区交错,依托高速交通体系相联,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患上无药可治的“大城市病”。今后通过发展轨道交通,城市运行的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他甚至认为,青岛这一城市布局为今后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蓝本。
新空间里的全新“舞步”
全新的城市大框架,改变的又何止是青岛的空间形态,改变的又何止是青岛的外在面目。它更为深层次的影响是为青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富效率的平台,为青岛的经济跃升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
国内经济学家早就指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逐步加快,在我国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其实与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转换互为表里。第一轮的“珠三角”的发展,主要是引进香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使其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活力的经济区;第二轮“长三角”的发展,主要是引进以交通、通信为主的技术产业,这些产业正在推动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而环渤海地区第三轮的发展,将主要以引进日、韩向外扩散的重化工业、轻工业为主,并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和全国整体推进开放开发格局中的“第三引擎”。
于是人们看到,几乎就在搭建城市“大框架”的同时,青岛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已然互为呼应地次第展开。在这个新空间里,青岛已然迈出了全新的“舞步”。
与大青岛的城市框架相适应,青岛同步开始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当人们对“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津津乐道的同时,三大特色经济(港口、旅游、海洋)、四大产业基地(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机车船舶集装箱制造、新材料)也都已耳熟能详。
在这一城市大框架下,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已然成为了青岛2004年的重要工作目标:按照市内四区、西海岸、东海岸、胶州湾北岸、城郊区五大“方阵”齐头并进的格局,进一步完善生产力布局,突出产业特色,通过区域分工,发展产业链,将生产力布局与区域布局、行政布局调整紧密结合起来。这种调整无疑将给青岛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拉动作用。
青岛开发区工委书记、黄岛区委书记姜杰在接受采访时就深有感触地说,随着“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战略构想的全面实施,作为青岛西部极点和“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的核心区域,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工作实现了跳跃式前进,青岛新的经济发展重心在西海岸正逐步形成。西海岸独特的优势日益彰显。西海岸“大港口、大工业、大旅游”三大特色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潜力与空间因此得以发挥和拓展,青岛市新的经济结构在此将进一步得到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在此得以充分培育、壮大。西海岸自身乃至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无穷能量将得以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