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随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考察团,带着如何撑起文物建筑的保护伞这个课题,考察了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等市,受到了一些启发。现将在这些城市的见闻介绍如下:
夜幕下的哈尔滨中央大街
冬至时分的哈尔滨,天黑得格外早,下午4点半,全城就罩上了夜幕。随着夜幕的降临,大街小巷的灯亮了起来。在这些多姿多彩的街巷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是一条老街。说它老,是相对于哈尔滨的其他街区来说的,如果与其它城市相比,它还不算老。这要从1898年说起。
那时,哈尔滨所在地作为中东铁路的交汇枢纽和路局管理中心,开始了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在这时建成的建筑中,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优秀欧式建筑。这些建筑,不但建筑样式类型多,涉及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歌特式、拜占庭式、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及现代主义、西伯利亚尔、伊斯兰艺术等,而且艺术价值高,数量多。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实践,在世界各国新艺术运动建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等教堂,更增加了城市的异国氛围。因此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称。中央大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它包容了以上多种建筑风格。
在灯光下,中央大街很美。大街两旁的各式建筑与地面方石铺路,形成了国内独具浓郁异国情调的整体环境。大街两旁的建筑多是三层,建筑的亮化也是分层的。这样亮化,使建筑的轮廓格外分明,其建筑风格一览无余。大街,是一条商业街,店铺林立,有老字号,也有新型超市。但是,店铺的门头,不像有些城市的店主不讲艺术装潢,而是在门头上方仅标以文字,如“老上号”等。这样做,不仅不遮盖、损坏建筑,而且使字号更加耀目,突现店主人的艺术素养。大街与其他街相交的路口,塑了巨型冰雕。晶莹剔透的冰雕在彩灯的装点下,与历史建筑相映成辉。大街的路面还是当年的方石,脚踩这些方石,使人感到大街的文脉延续和历史沧桑。
漫步在中央大街上,如同进入建筑的艺术殿堂。据哈尔滨的朋友介绍,夏日晚饭后,这里是休闲的好去处,人们往往夜深了仍迟迟不肯离去。我赞成朋友的说法,别说是夏天,就是寒风刺骨的冬季,游人也摩肩接踵、流连忘返。
风貌依旧的长春新民大街
一提起新民大街,人们立即会想到那饱受凌辱、腥风血雨的年代。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天后,他们就拿出了早已成稿的《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开始策划建立由日本支持的、以宣统皇帝为元首的政权。第二年,在他们的一手扶持下,伪满洲国成立了。日本关东军参谋长桥本虎之助起草了《指导满洲国纲要(草案)》,阐释了治国方针。两年后,按照事先与日本人的约定,溥仪做了“皇帝”。伪满中枢国务院和伪满八大部也先后成立了,驻地就在新民大街及其附近。
70年后的今天,新民大街成了长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沿大街南行,大街2号,塔式屋顶,咖啡色瓷砖贴面,整个结构呈“川”字型,这便是70年前伪满中央机关———“国务院”的旧址,现在是白求恩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大街1号是当年的伪满军事部,现在是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9号是伪满经济部,现在是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今天的白求恩医科大学预防医学院,是当年的伪满交通部。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部,是伪满司法部。
其余伪满四大部,都距新民大街不远。伪满兴农部位于自由大路8号,如今的东北师大附属中学。伪满文教部位于东北师大附属小学。伪满民生部位于人民大街133号,如今是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院。伪满外交部位于建设街30号,现在归吉林省东方房地产开发公司使用。
远眺新民大街,从空中视角看,除了电视台等一两处高层建筑与大街不太协调外,路两侧仍保留着风格相近的沦陷时期的建筑。据长春市的朋友介绍,能保持大街整体风貌,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思想统一过程。有人说,这些建筑凝结着我们民族的耻辱,应该铲除干净。但大多数人认为,保留这些建筑,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有裨益。长春市领导及建筑部门接受了大多数人的建议。从当前实际情况看,这一举措,其现实意义是深远的。
文脉传承的呼和浩特明清建筑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
说它是青色的城,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都是恰如其分的。从自然环境来看,该城位于似天堂般的大草原,背后是大青山,俨然一副迷人的天然山水画卷。从人文环境来看,考古证实,这里是人类发祥地之一。秦代在此驻军,并设置云中郡。汉代匈奴势力大振,唐代是突厥活动的地方,宋代为辽所控制。到了明初,蒙古族牧民在这里建了一批房屋。1581年,蒙古封建主阿坦特汗与夫人三娘子,大兴土木建城,并用青砖修起城墙。远远望去,一片青色,因而称青城,又称归化、旧城、三娘子城。1737年至1739年,清康熙年间,在城东北又建了一座新城,称为绥远城。自此,山西商家客栈纷纷移至此地,但大多把商铺设在了旧城。历史上的“晋商”,不少就是从这里发迹的。直到1954年11月25日废除旧名,恢复了本来的城名———呼和浩特。
一位资深专家说,建筑风格是社会文化模式的体现,它是由社会集体的文化整合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青城的建筑,主要是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和民国初的城市建筑,体现了多民族建筑风格。具体说来,大致可分为城垣建筑、寺宇建筑、商肆建筑、民宅建筑、府第建筑、园林建筑、街衢建筑、桥梁建筑、铁路建筑等。其中,藏传佛教的寺宇建筑独擅其胜,汉藏合璧的建筑特色鲜明,不少道教、伊斯兰教的建筑令人叫绝。从青城近现代商业店铺的建筑形式看,虽然仍保留着晋商的传统模式,但明显地向“京味”发展,初具“中西合一”的建筑特征。
青城的文物建筑保护是相当成功的。昭君墓、大召寺、五塔寺、公主府、将军衙署、钟鼓楼、万寿宫以及古军营等,至今保存完好,品相宏大、庄严、凝重。不少名店,如凤麟阁、麦香村、古丰轩、三元城等,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色,风格含蓄、典雅、持重。曾是青城“第二自然风景”的园林建筑,如怿园、澄园、董家花园等,带有南国婉约特点,透露出建筑师独具匠心的“借景”奇效。还有古民宅、古街巷,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清代的传统建筑风貌。清代诗人高其倬曾有诗盛赞这一胜景:“筑城绝塞跨冈陵,门启重关殿百层。宴罢白沉千帐月,猎回红上六街灯……”可以想见,这一诗句反映了一些历史本真。
除了上述值得称道的方面外,也有引人争议的地方。有一些古街区建筑,如晋中乔家大园的始祖在青城的老字号等,因种种原因被拆除了,但在拆除时,建筑物的砖瓦木石,都由专人一一编号,登记造册,妥为保管。而后由一家公司承包,易地恢复原貌,命名为明清建筑博览园。现该园已完工1/3,投资1.5亿元,其余工程,再追加3亿元,近期可望完工。对这一做法,一些专家持否定态度。我认为,文物建筑是不能随意拆除的,但对一些影响整体规划而必须拆除的建筑,尤其是已经拆除的建筑,采取上述办法,也不失为一条路子。
从以上三个城市实践来看,撑起文物建筑的保护伞,是可望和可及的,前提是需要决策层、设计师、建筑商、文物专家、人民群众对文物建筑保护认识的统一,以及尽快形成在此基础之上的保护法律法规。郑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