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魅力宜人先生,我叫王世达,已届古稀之年,从小在北京长大。1950年我由北京参加了志愿军入朝作战,从此离开北京辗转祖国的大江南北,30年前我携家人来青定居,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现已退休在家了。
退休以后我常常想起家乡,追忆儿时的伙伴,并且也会时时想起家乡的小吃来。一次我偶然路过嘉善路,在嘉善路与瑞昌路交叉口处,看到一家新开张的“北京小肠陈饭庄青岛分店”,因我是北京人,立刻就有了一种如见老乡的亲切感。我进入店内后,只见厅堂高雅明亮,卤肉的香气扑鼻而来。落座后,举箸品尝,但觉卤味一如儿时吃过的那么香浓醇厚,入口绵香,肥而不腻。这种正宗的口味使我满足了口福之后,又得诗两句“京味特色美食来自京城陈家,岛城独具好景又添岛上一鲜。”
“小肠陈”这一北京来的特色小吃,可能在岛城食客中不如海鲜与火锅那样熟悉,所以,我这个老北京不妨在此介绍一二。“小肠陈”这种佳品源于当年宫廷中一道名为“苏造肉”的菜系,据爱新觉罗.溥杰先生的夫人浩著的《食在宫廷》中介绍,乾隆45年(1780)乾隆巡视南方时,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陈府中厨师张东官知乾隆喜爱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药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其汤醇、其肉香、其味浓,乾隆吃后甚悦。因张东官是苏州人,就称了“苏造肉”。“苏造肉”演变成“小肠陈”有如此溯源:在清光绪年间,京东三河县陈兆恩先生挑着担,走街串巷叫卖,历经陈玉田、陈世荣、陈秀芳百年四代人卤煮烹饪技法的传承和创新。其特色是肠肉肥而不腻,烂而不糟。加入的火烧同煮,便成为大众化的风味小吃。因旧时五花肉价格贵,劳动人民吃不起,就改为价格低廉的心、肝、肺、肠、肚等猪下水,加火烧、豆腐煮制。猪心补气安神,猪肝明目,猪肚健脾养胃,是四季补益脏腑的佳品。
春节临近了,我有一种企盼,那就是在除夕之夜携家人来“小肠陈”,吃一顿回归故里感觉的年夜饭。一打听,北京的“小肠陈”正有这种打算,他们春节不休息,正做好准备迎接八方来客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