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开发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紧紧抓住人才工作与经济建设关联度最强、最紧密的关键环节,创新引进人才、经营人才、留住人才的种种体制和措施,加快了人才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2003年一年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200余人,其中,海外留学人员5名,博士后和博士40名,本科、专科以上学历分别占33%、44%。
千方百计引进“外援”人才。开发区对来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各方面给予优惠倾斜:如对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实行“先落户、后择业”,加大人才储备力度;还有,超前介入,跟踪服务,加强宣传,高频率召开招聘会、参加外地交流会,积极探索网上招聘、电话招聘等有效途径,千方百计引才入区,满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03年一年,这个区先后组织2500余家企业参加了42次招聘会,并组织360余家企业赴武汉、西安、长春、江苏等地跨区域招聘人才。开发区还积极发展智力市场,实现“柔性”引才,鼓励各类人才以学术交流、技术咨询、项目“诊断”、短期服务等方式,为开发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下大力气盘活存量人才。开发区财政拨出专款,引导和鼓励全区人才参与各类学习培训,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全区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充电”“造血”培育当地人才。在有40余万人口的开发区,目前已经有各类初、中、高等职业学校50多所,辅以政府出资培训等方式,确保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并涌现出了许多技术骨干人才,这些人才基本都被当地企业吸纳。近年来,这个区已经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达4000多人。
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人才。针对驻区企业现状,开发区将人事人才管理服务延伸、渗透到企业运营的微观领域,先后开展了初级人才的“派遣”和中高级人才的“租赁”业务,企业可方便地从人事部门提供的人员中选拔符合条件的人才为我所用。目前,开发区通过此种方式所管理的人才已达2000余人。
以三资、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是开发区人才的主要载体,用人时效性较强,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新项目又不断投产,适应这些需要,开发区不断将人才储备保持到一定的水平,使开发区总是相对存在一批过渡性流动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针对有隶属单位的人才(即相对静止的人才),开发区探索实行了40余项人事代理业务。针对过渡性的流动专业技术人才,除档案管理等传统人事代理业务外,还为其提供专项人事代理业务,切实为流动专业技术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开发区目前人才总量已达4.2万人,占总人口的14%,其中,两院院士2名,博士100名,硕士550名。(戎洪兴朱书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