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思路正日益清晰。
将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淄博8座城市串成颇具规模的“城市链条”,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制造产业带,是体现山东地域优势,整合全省经济实力的必然之举,也是促进青岛更快更好发展的重大机遇。韩寓群省长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青岛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龙头,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
专家指出,半岛城市群一旦形成,将有望发展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之后的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成为带动山东省、辐射北方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核心地区。在这个城市群中,青岛地位特殊,责任重大。
肩负重任
经济学家断言: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不是国家,而是城市群。在城市群建设中,又必然要依靠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起“龙头”带动作用。像长三角有上海,珠三角有香港、深圳、广州,京津唐地区有北京和天津等等。龙头城市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王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被列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8个城市中,青岛无疑是最具优势、最具潜力、也最应该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理所当然要充当“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
改革开放20多年间,青岛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沿海开放、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国家级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城市之一;是公认的山东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它孕育发展了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等众多名牌,被誉为“名牌之城”;它被省委、省政府赋予建设区域性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等的历史性使命。
同时,从经济总量、特别是进出口总值和港口吞吐量看,青岛在8城市中明显处于“龙头”和“窗口”地位。而从地理位置看,青岛还是新亚欧大陆桥和沿黄流域经济带的最大出海口,
是中国北方、环黄海经济圈和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和制造业基地。
特别是随着胶州湾西岸经济重心的建设,青岛经济活力大增,西海岸正成为一个吸引外资的大“磁场”:平均3天就有一个外资项目签约;不到7天就有一个过千万美元的项目落户。
对于青岛而言,“龙头城市”既是一种客观现实,也是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只有按照山东经济龙头和半岛中心城市的定位来要求自己,对比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来找出自己的差距和赶超目标,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昂龙头
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正摆在青岛面前。那么,怎样承接这个重大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服务山东,发展青岛”?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在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中大有作为,无疑是青岛的重要选择。众所周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足够的工业支持,城市只能是座空城。市经委主任刘明君介绍说,新一轮国际制造业大转移已经开始。预计3年内,日本有一半左右的大企业将把生产线移到海外,其中70%以上选在中国;韩国30万家中小制造企业有6000多家已移到中国。胶东半岛是日韩的传统投资区,因此,把胶东半岛建成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制造基地意义重大。
在这项系统工程建设中,青岛应该沿循珠三角发展的轨迹,从中汲取合理成分,借鉴他们的发展途径。市农工委副书记张道华认为,我们应该重视对以下问题的解决:一是在对接和协作中做大我们自己的强势产业。如壮大龙头产品,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层次等。二是以簇群经济推动制造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如大力发展专业镇,鼓励各镇发扬当地工商业传统,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品,鼓励农民家庭办厂,离土不离乡,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等。即墨蓝村的皮鞋业、城阳区的水产品加工业等都应该形成特色并做大规模。三是要建设面向日韩的出口加工基地,构筑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桥梁。
在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过程中,青岛要做的又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要以国际化为标准,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的,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密切金融合作、整合金融资源、提升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市社科院的郭先登、于剑峰等专家学者认为,在迈向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青岛要充分发挥金融核心城市的交易功能、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其中,在交易功能方面,青岛不仅应服务与自身生产直接有关的经济活动,还应当积极服务与周边地区经贸活动所产生的虚拟交易需求。在服务功能方面,要注重通过提高服务效率、开发具有更大潜力的服务领域来提高服务竞争力,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来解决服务绝对成本不断攀升的问题。在辐射功能方面,应突出对周边地区金融组织的支持作用。上述三个功能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岛能否打造出中介服务、技术支撑和市场交易的平台,这三个平台是青岛成为一体化经济区中金融核心城市的关键。
寻求突破
原市计委专家魏炳义教授认为,“山东半岛城市群”、“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等概念的提出,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对传统行政区划观念的巨大冲击。因此,发挥青岛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推进半岛城市群建设,必须解放思想,寻求突破口。
推进半岛城市群建设,首先要打破山东各大中城市彼此分割、各自孤立发展的观念,树立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意识。青岛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更应该突破传统观念,学习上海“服务全国、发展上海”的大局意识,在经济发展中,更多地从半岛城市群崛起的战略考虑,来“服务山东、发展青岛”,依托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要担当“半岛城市群”的龙头,青岛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特别在产业中存在着制造业水平不高,结构过于单一,缺乏成长型行业的问题。泰发集团董事长冯学楼认为,目前,大环境非常好,青岛已经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应当以建设制造业基地为契机,尽快使综合经济实力再上一个大的台阶,尽早使人均
G
DP从目前的近3000美元跨越到5000美元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率先实现现代化,以增强在区域经济中的贡献率和带动力。
有关专家指出,大发展离不开大开放,半岛城市群的建设还有赖于山东省惟一的、开放度最大的青岛保税区的牵引。青岛保税区向自由港区转型已成定势,而要实现这一转型就必须实施港口和保税区功能、区域和体制上的一体化。深圳保税区在地域上就建在盐田港内,而且在体制上完全融为一体,正是保税功能给盐田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能将青岛保税区的保税功能注入港口,促使青岛港及早变成“境内关外”的自由港区,那么青岛港将真正发展成为国际中转枢纽大港,对山东区域经济驱动器的作用将会充分显现出来。
作为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城市,青岛还必须有充裕的城市发展空间。1992年的行政中心东迁和1994年的区划调整,都极大地拓展了城市空间。特别是“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城市发展思路的确定,更为大青岛的腾飞铺就了跑道。市建委有关同志认为,如今,市郊的多个县级市无论在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方面,都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新的经济发展重心的构建和滨海大道的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大城市框架必将迅速变为生动的现实。
本报记者梁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