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03年,这驾马车的表现如何?从市统计局的最新资料看,如果用“辉煌”二字来概括2003年的青岛消费品市场,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销售规模实现新突破
尽管受到“非典”的冲击,但在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费能力有效提升的带动下,尤其是零售市场建设步伐的加快,促使2003年青岛消费品市场呈现出近年少有的活跃态势,全市消费品市场销售快速增长,市场销售实现了新的突破,并出现了一些新热点和新景象,这不仅为2003年全市经济增长15.8%立下汗马功劳,也为2004年市场销售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打下良好基础。
2003年,全市共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增长水平创出我市近6年新高,销售总量首次超过全国的1%。其中城市市场共实现零售额398.3亿元,同比增长17.1%;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13.9亿元,同比增长11.5%。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青岛消费品零售额突破500亿元,标志着青岛的零售市场销售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青岛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
居民消费显现新热点
2003年,青岛居民的消费信心日益增强,消费档次明显提高,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显现。目前,青岛居民的消费意识已走出前几年预期信心不足的阴影,消费观念更加趋于现代和开放,超前消费正逐渐被人们认同。
据统计,在宏观政策的导向和支持下,全年全市个人消费信贷234亿元,比上年增加71亿元,增长43.6%。这种个人消费信贷大幅增长的势头,不仅对市场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表明国家持续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2003年,青岛居民对通讯器材、建筑材料等商品的需求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全年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通讯器材零售5.3亿元,比上年增长82.2%;建筑材料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更为突出的是,青岛居民对汽车的需求真正开始显现,全年仅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零售额达23.6亿元,比上年增加17亿元,增长2.6倍。据初步测算,全市2003年汽车销售额超过40亿元,约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
市场建设呈现新速度
继“九五”时期第一个零售市场建设高峰期之后,2003年,青岛大型零售企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零售市场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期。
借助内外资金的投入,2003年,青岛共有百安居、欧倍德、家世界、美凯龙、好美家、沃尔玛、上海华联、深圳金海马、海信金座、阳光百货、伊都锦等11家大型零售企业开业,营业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销售额近4亿元。
与此同时,老牌零售企业纷纷求变做强。据统计,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利群、崂百、百盛、家乐福、佳世客、利客来、北方国贸、国货、海信、华联等十大零售企业集团实现零售额73.1亿元,同比增长21.3%,市场份额达14.3%。
青岛2003年零售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外资经济在全市零售市场表现突出。据统计,2003年,全市外资企业零售额达29.1亿元,比上年增长46.1%,市场份额占到5.7%,在各种经济类型的零售企业中增长最快。
“小老板”工程的实施,壮大了个体私营商业的实力,是青岛2003年零售市场快速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2003年,青岛新开业从事贸易、餐饮业的个体私营企业达2.5万户,比上年增长19%;个私经济共实现零售额288.5亿元,同比增长16.3%,市场占有率达56.3%。
本报记者刘芳滨本报通讯员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