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该法将于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这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许可法。在专家眼中,前后经过5次提交审议才获通过的《行政许可法》是2003年度对我国法治建设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举办学习行政许可法讲座上的这三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代公共服务型法治政府的轮廓正呼之欲出。
机构改革作别“计划经济”
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了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此次机构改革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突出了政府的监督职能。国有资产、金融、食品药品这三个领域,事关国家经济命脉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强化监管,将有力地改变过去政府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许多领域既越位又缺位的双重病症。
抗击非典催生三项制度信息公开初见雏形
2003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准确掌握疫情,如实报告并定期对社会公布,不得缓报、瞒报。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这次
S
ARS危机告诉人们,在一个突发性公共事件当中,瞒报、谎报、误报比任何行为都更可怕,比任何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害都要大。信息公开成为处理危机的“规定动作”。
官员问责呼之欲出
非典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有数百名中央和地方官员因为防治非典型肺炎不力而受到处分,范围涉及全国近一半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官员称,这是中国首次在突发灾害事件中,就同一问题连续地、大范围地处分失职官员。观察家指出,这是中国政府加强和改善吏治的一项“试验”,有助于中国引进“官员问责”制度。应急条例填补法律空白
5月7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它是在总结防治非典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旨在在我国建立起“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在短短的20天内出台,创下建国以来单项法规出台最快的纪录,为政府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总理为农民工
讨工钱
2003年10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三峡库区时,体察农家生活,并为重庆市云阳县龙泉村村民熊德明家追回2240元务工工钱。总理管起的这等小事,意义无限:保护困难群体,政府责无旁贷。
“收容遣送”退出历史舞台
2003年6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1982年5月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是2003年中国法治建设中最令公众振奋的成果之一。
城市建设整肃告别
G DP政绩观
建设部2003年12月下发了《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以规范城市房屋拆迁估价行为,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意见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促使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政绩观的建立,将打破传统的官员政绩评价体系,打破长久以来对
G
DP的崇拜和迷信。而正是那种数字政绩观才使得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改善人民生活,这一“利民工程”、“造福事业”,在一些地方却成了一项“扰民工程”。
依法行政已上升到理论创新的新高度
2003年8月14日全国依法行政理论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近几年来依法行政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研究、探讨依法行政实践中带全局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把依法行政作为新一届政府工作的三项基本准则之一,并对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提出了具体要求。依法行政理论创新意义重大。
我国法规规章实现100%备案
2003年全国各地各行政部门制定的法规规章已全部实现报送备案,共计2026件。自2002年我国《法规规章备案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已从根本上解决了法规规章“制而不备”的问题,消除了法规规章应当报备而没有报备的现象。
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驱动造成的法规“打架”的“冲突”,获益的是局部的小团体,受到损害的是整个市场秩序。备案审查就是为了从立法源头上根治上述现象。100%备案固然令人欣喜,但我们更希望看到“100%审查”,而不是“备而不审”。
“依法行政”首次纳入《国务院工作规则》
2003年3月2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务院工作规则》。该规则突出强调了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三个方面,专门写了三章,作了具体的规定。新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首次把依法行政纳入国务院工作的核心。
政府规划首次纳入环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实施,该法要求政府的发展规划在作出之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将政府的发展规划纳入环评范围,目的在于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一定意义上说,保护环境就该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规划纳入环评就属这样一种有效的硬手段。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