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20日,市北区41所小学面向社区敞开大门,免费为居民提供运动场地、阅览室、棋牌室等。事隔两月,众所期待的参与高潮没有如期而至。
长久以来,闭门教学,与外界互不搭界成为普遍存在的学校办学模式。随着对现行教育反思的深入,开放性教育逐渐被认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开始构建。因此,学校与社区成为一对联系密切的成长伙伴,学校面向社区开放的意义也更大。
好事多磨。几年前,四方区在全市首开学校面向社区开放的先河。但是,时至今日坚持开放的学校仍寥寥无几。如今,市北区再开学校开放的好风气,仍然遭受冷遇。究竟是什么使学校面向社区的门如此难开?
学校:举棋不定
谈及学校面向社区开放一事,不少学校领导的态度很暧昧。
市南区有一所学校以面向社区开放而为周围居民称道,当记者找到学校负责人要求采访报道时,得到的答复是学校无奈而为之。起初,该校并没有面向社区开放的打算,并且还想方设法地阻止,因为翻墙进校的居民为学校安全、卫生、设施损耗方面带来诸多不利。
记者不久前在福州路小学采访时发现,学校的室内体育馆热闹非常,打羽毛球的、打乒乓球的,加油的、当裁判的。但是与热闹的场面不和谐的是少数穿着皮鞋的居民在地板上走来走去,让人看着心疼。因此,校长对面向社区开放的态度多是应付,少数校长还设立种种障碍,致使学校面向社区开放并不顺畅。
居民:一片掌声
对于学校面向社区开放,居民的反应自然是一片掌声。
家住八大湖小区的刘大妈对学校开放格外拥护。她说,八大湖小区有100多个楼座,但只有一个小花园供居民活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居民对活动场所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她几年前开始学习太极拳,习武场地一直在小区内的小花园里,周围的居民对录音机、说话的声音多次提意见,今年因安装暖气小花园不能练拳后,她们转到宁夏路小学锻炼,所有难题迎刃而解。
其实,居民对学校面向社区开放更多的要求是运动场,因为较之校外,学校内锻炼干扰少,设施好,也更安全。并且,在一些老城区,绿地和广场之类的公共设施较少,因此学校面向社区开放的意义更大。
但是,就像刘大妈说的那样,居民的素质是良莠不齐的,应该有一种机制来约束进校的居民。
难点:如何管理
市教育局局长杜小悌不久前明确表示,近几年我市连续投入数千万元将学校扮美扮靓,应该面向社区开放,为老百姓服务。并且,日前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几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市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意见》明文规定,“各社区教育实验区要积极协调驻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大中小学、幼儿园、少年宫等),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按照社区的统一安排面向社区开放(如学校的操场、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等),整合到社区教育体系之中”。
但是,学校面向社区开放不是一纸公文就可以实现的。就像四方区教体局督学刘铁英所言,学校面向社区开放需要一整套常态管理机制和资金支持。
其实,学校面向社区开放的难点就是管理。如何规范进入学校的居民?如何约束居民进入学校的行为?如何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进行……应该有一套科学的机制来支撑,让学校没有后顾之忧。目前,尝试学校面向社区开放的学校缺乏系统的机制。市北区此前曾出台运动场、阅览室、棋牌室、书法室等单个开放处室的管理细则,但对于学校自身运转、奖惩规则等还缺少管理机制。
当然,管理机制的顺利实施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学校管理需要资金,设施损耗需要资金,额外打扫需要资金。学校面向社区开放要呈现良性常态单靠奉献是不现实的。《关于在全市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可以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解决社区教育的经费问题。
我们期待,学校面向社区开放这一理想会变成现实。本报记者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