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早报版面图 > A17 > 正文
青岛老村庄西流庄(三)
青岛新闻网  2004-01-12 00:00:00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褚家西流庄西头有一座土地庙,高约八十多厘米,里面的土地爷和土地婆两尊神像也只有一尺高,但村民们却极为虔诚,大事小事都去求土地爷保佑。上世纪30年代初,青岛曾兴起一种“押会”的赌博方法,叫做“押七十二门”,土地老爷的香火更盛了,热心押会的常去土地庙前烧香求预兆,最有意思的是有些输红了眼的人竟把那尊小小的石像偷偷抱回家,供在炕头上随时烧香磕头,求土地爷让他转运。一般情况供几天再悄悄送土地爷“回宫”,过不几天又被别人抱回去供奉了,有时土地爷老俩口都不在“宫”里,双双被村民们请回去“降吉祥”。有一次土地爷回“宫”了,可他的老伴却好几个月不见回来,村里人不免有些着急。这时有位叫川圃的老人生病不愈,大家便撺掇他去许愿为土地爷“说”(说媒)个夫人。川圃病好之后,还果真请人制作了一尊女像披红挂绿吹吹打打地送进土地庙。又过几年,有人发现不远的曲戈庄土地庙里,土地爷左右两边各端坐一位土地婆,其中一位就是几年前西流庄丢失的。曲戈庄土地庙里两尊土地婆石像,从上个世纪30年代一直保留到50年代中期土地庙被拆之时,西流庄的人也没去搬回来。说到这件事,86岁的姜老先生笑道:“大家都说土地爷爷赌钱赌输了,把土地婆输给曲戈庄了!”而另一位褚老先生却愁着眉道:“她自己跑了,有什么办法?”褚老先生那满脸的无奈,倒把大家逗笑得前仰后合。

  褚姜两姓家族都比较重视教育,都在自家的祠堂里办了私塾让子弟们上学。姜家的祠堂在振华路北,现在作了店铺,上世纪50年代初破除迷信时拆了祠堂的匾额,祭祀、议事的桌椅板凳也都分给了族人。那张清末民初制作用以摆供品的祭桌,给了辈份最大的老人。那祭桌是紫红色的,木料沉重细密,两头云字花样弯弯翘起,前面雕刻着细致的狮子滚绣球图案,线条流畅清晰,两只狮子身上的长毛卷曲,面部表情生动,像在对着绣球摇头摆尾。姜家学堂请了位张先生,孩子们给他起个外号叫“张别古”,还有一位崔金斋先生,两位老师都很温和,任顽皮的孩子上天入地。

  褚家祠堂在振华路南,现在是晓翁村企业总公司的仓库。1938年褚家在祠堂里办学,收了三十多名学生,都坐在一间大屋里,由从侯家庄请来的私塾先生杨丕元教书。学生们分三个层次,乍进学堂门的学《三字经》,学完《三字经》的孩子学《百家姓》,最大的孩子念《论语》,杨先生一个人轮流施教。他随身带一根极沉重的乌木戒尺,约有一寸半宽一尺多长,已经用得油光水滑,哪个孩子调皮捣蛋或没背熟功课,就得伸出手来打手板。先生的戒尺一家伙打下去,手心就肿成发面包子,所以孩子们对打手心深恶痛绝,每次挨打时都斜着眼睛瞅着先生扬起的手臂,常常瞅准了戒尺落下的刹那间快速把手抽回,这时杨先生正卯足了全身的劲死命打下去呢,戒尺打落了空就会把他“闪”一下,杨先生的膀子就这样被闪掉下好几回。先生掉了膀子去找人“拿环”,不用上课的学生就在祠堂里欢呼“解放”。

  1939年,两个祠堂的私塾都撤掉了,西流庄的孩子们都到公立沧口小学(现永宁路小学)上“洋学”。沧口小学建于1913年,是德国侵占青岛后在沧口地区建立的第二所小学,称为“沧口蒙养小学”。沧口地区第一所小学在徐家宋戈庄,1906年建,称为胶澳帝埠宋戈庄蒙养学堂,百姓叫它洋学堂。

  (注:作者系李沧区财政系统干部)(明日请看“西流庄(四)”)

  

  

页面功能  【 】【 小字】【 】【打印】【关闭

  ■ 发表评论
 
内容
 ■ 超级链接
·招商银行网上自助缴费 轻轻松松
·二中留英.澳预科班春季入学最后机会
·名牌贺岁 百盛时尚大赠送500送310礼
·北京交大MBA学历学位班热招中
·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硕士预科热招中
·佩内洛普惊艳亮相《最后的武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正在热招
·海尔电视:开启数字DVI,告别模拟VGA
·金锚牌超盘表 一芯两用一表难求
 

 相关链接:


 下一篇:

今日影讯
 ■ 站内检索

青 岛 啤 酒
感品牌创造价值
百年青啤 盛世庆典
青岛晚报新E代
阳光海健身会所
健康 阳光 海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