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第三春,一股“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大潮在齐鲁大地风起云涌。
站在新一年的起点,回望2003,相信许多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会露出欣慰的笑容:预计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将达1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以上,增幅高于上年1·4个百分点以上;全省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700亿元大关,达到712·83亿元,同比增长21·33%;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从全国第四位跃居第三位。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佳绩,是在克服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影响后取得的。成绩的背后,是山东的决策者谋篇布局的胆略与卓识,是各级党政和全省人民改革攻坚、排难除障、跨越发展的气势与豪情。
好风凭借力 造势赖远谋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这是古人对弈棋之道的经验性概括。强省之道,亦同此理。
山东新一轮大发展,需要造势;鼓起民心千百万,更需要谋势,统揽全局,运筹帷幄。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指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应当发展得更快更好。加快发展是从山东实际出发的发展,是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是以结构调整为总抓手,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是扩大开放、推进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实现集约经营和可持续的发展。巩固好现有基础,发挥好多种优势,利用好各方面条件,山东完全可以更快更好地发展。
2003年新春伊始,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省直有关部门就在省领导的带领下,分别就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等十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为随后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3月27日召开的省人大十届一次会议上,时任代省长的韩寓群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些新名词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也成为会议期间及会后的热门话题。诸如:
——重要战略机遇期。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要紧紧抓住今后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发展得更快更好。
——半岛城市群。我省沿海和胶济铁路沿线的济南、青岛、烟台等8个城市,要增强全局意识和协作观念,坚决打破地区分割,强化整体优势,增强集群竞争力。
——产业协作区。东部沿海地区的青、烟、威等市,要加速与日韩的合资合作,积极构建山东与日韩“产业协作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发展半岛城市群、推进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壮大县域经济为重点,推动地区间的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此外,扩大县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占到全省半壁河山等新提法,也为代表、委员们津津乐道。
随后,省里陆续出台的半岛城市群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决策、部署,为这些新名词、新提法写下了翔实注脚。
6月2日至3日,中共山东省八届五次全委会议召开,审议通过的《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决定》,提出围绕“一个总目标”,争取“两个提前”,完成“三个阶段”任务,实施“四大战略”,落实“五项工作方针”,实现“六个方面变化”。
6月4日至5日,省委工作会议在济召开,吹响了全省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号角。
居高声自远 乘势欲高飞
我省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决策,是有深刻时代背景的。
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机遇大于挑战。中国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劳动力等资源优势,正成为吸引外资的“洼地”和经济增长的“高地”。美国《财富》杂志调查表明,全球92%的跨国公司计划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日本有一半左右的大企业计划3年内将生产线移向海外,其中70%以上选在中国;韩国30万家中小制造企业有6000多家转移到中国,预计3年内,大部分将转向国外。
看中国,各地尤其是南方沿海诸省纷纷抢抓机遇,跨越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长江三角洲就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经济结构和外向度水平变化巨大。入世后,长三角又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重大机遇,主动承接以信息、重化工产业为主的国际制造业转移,建设国际性制造业基地。1992年以来,江苏省GDP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上海开发浦东新区13年,GDP由60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251亿元;浙江温州靠占全市企业总数90%以上的民营企业,2002年GDP达到1055亿元。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跳出山东看山东,视野则更宽阔,历史机遇感和发展的紧迫感则更强烈。2003年4月13日至19日,张高丽、韩寓群等省领导带领各市主要领导和省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南下苏沪浙“取经”。三省市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使大家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对照南方经验,烟台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全省17个市和周边城市三个坐标中对比反思,大破“自满自足自负,畏首畏尾畏难”的思想,开阔思路,高点定位,制定了烟台奋斗目标:力争经济总量在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位次前移,GDP到“十五”末达到1700亿元,年递增15%、力争16%,到2010年突破3000亿元。去年6月,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烟台市第一次把市委全委(扩大)会议拉到一个山村——龙口市南山集团(村)召开。会上,作出了“远学无锡,近学南山,解放思想,跨越发展”的决定。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去年上半年,全市GDP增幅16·2%,居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第一位,预计全年可达1308亿元,增幅17%以上,是“九五”以来增速最快的年份。
地处鲁西、经济欠发达的聊城市也不甘人后,立足自身优势,放大农用车、阿胶等产业优势,着力培植汽车、医药、有色金属等十大支柱产业,使产业链条进一步优化、延伸。预计2003年全市GDP增幅可达16%,创近年来新高……
敞襟纳百川 放手天地宽
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
实现山东经济的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空有一腔热情远远不够。只有解放思想,打破狭隘封闭的观念和体制障碍,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面向全国全球配置资源,才能营造出发展的全新天地。
多少年来,山东人沾沾自喜于国有经济一柱擎天。但与苏浙沪粤等发达省市相比,我省差就差在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投资主体单一、机制不活、历史包袱沉重上。
沉疴最需猛药医。在2003年7月3日召开的全省企业改革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韩寓群明确指出,今后3年,除国家规定的专营企业实行国有独资,资源性重点企业和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实行国有相对控股外,其他企业中的国有资本一律退到参股地位或全部退出;劣势国有企业退出市场;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到25%左右,其中省属上市公司减持到30%左右;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完成主辅分离。
国企改革重组,省属一马当先。省政府出台《意见》,从不良资产处置、企业债务处理、主辅分离、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等深层次问题入手,为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拿出了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的突破性配套政策。
一石击水,波浪迭起。一场规模空前的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在齐鲁大地拉开帷幕。在厦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山东一下子捧出20家国有企业向外资全部或部分转让股权,涉及资产417亿元。这20个企业个个都是我省国有企业的佼佼者。
民营经济一直是山东经济发展的“短腿”。为了拉长这一“短腿”,省委、省政府在前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基础上,去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明确要求各地建立民企信用担保体系,彻底放开民企经营领域;同时在新建企业注册登记、冠名、民营企业经营者进城落户等方面最大限度放宽条件。
统则死,放则活,这是市场经济的不二法则。在去年11月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我省选择了30个经济强县,按照“能放就放”的原则,把省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县市,放手让他们发展得更快更好;选择30个经济欠发达县,加大扶持力度,激发内部活力,让它们迎头赶上。
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政出多门、重复建设,是经济发展的致命伤。为了形成整体竞争优势,把山东半岛建设成全国开放程度最高、活力最足、竞争力最强的高速增长板块,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邀请高层次专家编制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在省委、省政府规划协调下,胶东半岛8个城市努力打破地区分割,建立协商对话、协作行动机制,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性障碍,在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共享、产业互补配套、提高资源配套效率、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合力就是竞争力。统计资料显示,去年前11个月,我省合同利用和实际利用韩资分别增长87%和91·4%,仅青烟威三市实际利用外资就占全省的70%。
调整调出生产力,开放铸就竞争力。去年我省限额以上工业销售收入预计增长34%;实现利税1500亿元,其中利润890亿元。山东工业占全国工业总量的比重比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136户重点企业集团去年前11个月累计实现利税645亿元,同比增长29·53%。
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的象征,也是山东人的骄傲。
泰山,五岳独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黄河,润泽万物,奔流入海,气势磅礴。
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新一轮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大潮中,历史传承下来的山之雄、水之阔、圣人之志,在今天的齐鲁儿女手中,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也结下、并将继续结出新的累累硕果。
(齐淮东 瑞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