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军工、汽车和住房建设在苏联时期和现代俄罗斯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但命运不同,成败原因不一。石油:国家资源肥了大亨
上世纪60年代末,苏联在西西伯利亚发现大油田,廉价能源促进了工业发展。
但是苏联领导未能利用石油收入及时更新本国固定资产,滚滚油流推迟了苏联经济危机的到来,却未能缩短苏联同美国越来越大的国力差距。
俄罗斯90年代初搞私有化时政策失当,让财阀在低价收购国有石油公司时无偿占有了本应属于国家的石油资源,难怪尤科斯公司前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挖油8年,就腰缠83亿美元。军工:置之死地而后活
发达的军工帮助苏联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让它在战后保障了本国和盟国的安全,在军事上很快同美国平起平坐。
然而,由于体制等原因,苏联的军事科研成果仅体现在军备竞赛中,没有像美国一样灵活地实现军转民。美国在国防科研上的一分投入,就能获得国民经济的十分产出,苏联的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是“体内循环”,自我消耗,被卷入了同美国军备竞赛的旋涡后,无法自拔,终于把国家拖垮。
俄罗斯现在终于学乖了,军事科研继续搞,而且对俄武器出口国始终保持10至15年的领先优势;军工企业则转为以销定产。如今俄罗斯的军工总算进入了良性循环。汽车:不思进取“安乐死”
苏联在上世纪30年代从美国福特公司进口了汽车生产线,才有了现代化的汽车工业,60年代又买下菲亚特公司的小汽车生产线,圆了千百万无产者的汽车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降低了汽车进口的门槛。西方和日本淘汰的大量廉价二手车,冲击了30年一贯制不思进取的本国汽车业。21世纪初,俄国车终于卖不动了,有80年历史的莫斯科汽车厂寿终正寝,高尔基汽车厂、伏尔加汽车厂和伊热夫斯克汽车厂的小汽车生产线都已半死不活。盛世良